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11:15:49
唐一
两年前,我初入校园时,常常在课堂上心神游荡。老师的言语仿佛掠过耳际的微风,未及停留便消散无踪;我的目光被窗外翻飞的树叶、走廊里经过的人影轻易带走。那时的作业本上,字迹如同被风吹倒的禾苗,歪歪斜斜,散漫无章。最害怕的是朗读课文,声音细若蚊蝇,躲躲藏藏,连自己都听不清,更何谈自信?小小的课桌,仿佛是我摇晃世界的中心。
直到班主任严丰华老师在我眼中捕捉到了那份无处安放的精力,她轻轻俯身对我说:“你眼睛里那股子机灵劲儿和好动的精神,或许能在乒乓桌上找到方向?”——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混沌的天空。就这样,我懵懂地走向了学校乒乓球馆,见到了又害怕又期待,长相黑黝黝的熊子清老师,这个憨厚的老师丢下一句:“去垫球”!于是,我就此握起了球拍,眼前那方绿色球台,便成了我最初懵懂的战场。起初,小小的白球像顽皮又狡猾的精灵,根本不愿听我指挥。简单的发球动作,练了千万遍,手臂酸麻颤抖,球却总是不听话地飞向四面八方。挫败感如冰冷的雨点打在身上,我几乎想扔掉球拍,躲进角落里。
熊老师却始终站在台边,眼神是温和的灯塔:“瞧!刚才这个球,反应多快!脚步再跟上一点点,就成了!”他的话,带着某种魔力,总能在绝望边缘为我重新点燃微弱的火苗。当我因输球而沮丧沉默时,他递来的水杯和那句“下一分,从零开始!”如清泉注入心田;当我动作变形、焦躁不安时,他轻拍我肩膀:“调整呼吸,接球手再稳一点。”那些话语,无声地融化了我的怯懦,让我重新拾起球拍,笨拙而执着地一次又一次挥向那颗倔强的白球。
渐渐地,那方球台成了我汗水浇灌的田地。枯燥的挥拍千万次,步伐移动如机械般精准反复,眼睛死死盯住小球飞来的轨迹。5月的一天,刚从娄底参加湖南省第三届青少年乒乓球冠军挑战赛返回途中喜获前9的我被一阵铃声惊醒,电话那头是外婆:“镇上要举行乒乓球赛,给你报个名试试”!妈妈简单征求了我的意见,便同意了!比赛当天,熊老师的话语在我耳边回绕:“咬住每一分”“不要急”“慢慢来”,直至赢得了比赛,拿下了冠军……
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奇迹悄然发生。课堂上,当思绪习惯性飘远,球台边熊老师“盯住球!”的喊声便如警铃在脑中回响,瞬间拉回我游移的目光;写字时手腕酸痛,想起练球时手臂的颤抖与坚持,便又挺直腰背,笔下的字迹竟如训练后逐渐成形的动作,一笔一画,挺直而清晰。最不可思议的是朗读课文,我竟能像在赛场上喊出“飒!”那样有力,声音渐渐洪亮起来——原来朗读和打球一样,都需要那口丹田之气!乒乓球赋予我的是专注之眼、坚持之心与自信之魂。这球台馈赠的精神力量,无声漫溢,重塑了我课桌前的世界。
终于,汗水在岳阳市青少年乒乓球挑战赛的领奖台上结晶闪光。当我的名字被响亮念出,全市第三的奖牌沉甸甸地贴在胸前时,聚光灯的热度几乎灼烫皮肤。那一刻,我仿佛望见了球台边熊老师温和的笑脸,听见了训练馆里自己粗重的喘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终于凝结成胸前这枚小小的勋章。它不再仅仅属于我的球拍,它更属于课堂上悄然挺直的脊背,属于作业本上日益工整的字迹,属于朗读时响亮的声音。我深深鞠躬,感谢的岂止是比赛本身?我感谢的是学校这方沃土,让老师得以精准识别我生命里那颗微弱的星火;更感谢老师那双慧眼和恒久如春风的鼓励,为我拨开迷雾,让那星火终成照亮前路的火炬。
感恩遇见,最美颐华。我亲爱的学校,您以爱与智慧为壤,深谙每一颗种子的独特脉动。学校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之道,在老师身上化为神奇的点化,正是严老师从我的“多动”中看到了潜在的能量,将我从迷茫的浅滩引向乒乓之海,又在每一次海浪的冲刷中,为我指明航向。这份懂得,如同精准的导航仪,将我不安的生命力导入了奔涌的河床,使蛮力化为韧劲,散漫走向专注。
球台与课桌,看似相隔遥远,却在学校精心编织的成长经纬中,被智慧之手悄然缝合。那枚小小的金色奖牌,映照的不仅是球技的进阶,更是学校“因材施教”理念下,一个孩子被发掘、被点燃、被赋予方向的完整生命轨迹——它无声宣告:当教育懂得俯身倾听每一颗心灵独特的节奏,最普通的顽石,亦能折射出令世界瞩目的璀璨光华。(指导老师 严丰华)
(作者系平江县颐华学校二年级2303班学生)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