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11:08:10
藠头种植示范基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日讯 (通讯员 尹理 杨文志)六月,恰是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踏入湘阴县三塘镇的藠头生态轮作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垄垄排列整齐的藠头,青翠的叶片随风摇曳,宛如给大地穿上了翠绿色的锦缎。
清晨5时许,晨曦微露,藠农挥锄。湖南省湘阴县三塘镇千亩藠头基地里,一片忙碌:趁着暑气未起,村民们弯着腰,将一个个饱满圆润的藠头挖出,一挖一扯之间,田地里充满了独特的辛香。
“党建+”带动产业旺
“今年天气好,风调雨顺,咱们藠头亩产也迎来了新高。”三塘镇藠头种植大户黄刚强说,受益于良好的天气,今年他承包的200多亩土地,藠头平均亩产2500余公斤,产值7500元。“刨除开支,平均每亩可以挣到3000元。”谈及丰收,黄刚强笑容满面。
村民们正在基地里采收藠头。
“有这样的收获,离不开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黄刚强介绍道,湘阴已有近千年藠头种植历史,2005年三塘藠头更是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即使已经有了“国家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但在那些年传统种植模式下,种植户们总是“提心吊胆”。“我们是既盼着丰产增收,又怕丰产了价格掉了。”黄刚强说。村民们收入得不到保障,种植就没有积极性;“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下,种植户更是在交易价格方面丧失了“话语权”……如此循环下,2016年,三塘镇的藠头种植面积甚至一度萎缩至不足千亩。
为了打破“怪圈”,三塘镇党委和政府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主导,与海日食品等龙头企业达成长期合作,以“保护价”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扩展种植规模;另一方面通过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等方式,高标准打造藠头种植示范基地5个,建成全省最大的藠头连片种植基地。“如今,我们全镇藠头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总产量3.5万吨,仅种植端产值就超过1.1亿元。”三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侯长江说。
“产业链”推进产业兴
传统农业要发展,不仅要以规模取胜,更需要在产业链上寻求价值。
“黄书记,我家里有2吨藠头。”“好,等下我派车过去拉。”随着藠头进入采收期,三塘镇民岳村党总支书记黄文兵格外忙碌:厂家要货、村民卖货,就连村里的加工厂收购产品也要找到他。“忙点好啊,越忙咱们村里的藠头就卖得越好,村民收入就会越高。”黄文兵说。
谈话间,黄文兵来到了村上的顺意合作社厂门口。此时,一辆辆送藠头的车辆排成长龙,厂区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清洗藠农送来的优质藠头。“厂是去年我们村是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起来的,仅这一个厂,整个采收期便要收购3800吨左右的藠头,整个产值将会突破1000万元。”黄文兵介绍道。
为何要建厂?黄文兵介绍,顺意合作社主要负责对藠头原材料进行初步加工,加工之后的产品将以每吨8000元的价格卖给下游企业。相对于简单贩卖原材料,经过加工后的藠头每吨价格提高了800元。“不仅如此,我们厂更是给村里提供了70多个工作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黄文兵说。
顺意合作社仅仅是三塘镇发展藠头产业的一个缩影。现如今,高标准打造5个藠头种植示范基地,1.5万亩规模化种植总面积为三塘镇藠头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家专业合作社、21个冷链仓储基地、11家规模加工企业更是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骨架。
全镇藠头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藠头产业已成为三塘镇富民强镇的“金疙瘩”。“三塘镇将牢牢抓住发展机遇,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发挥镇域特色优势,持续擦亮中国藠头之乡名片,通过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培优做强现代化藠头产业,全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谈及未来藠头产业发展,侯长江信心满满。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