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县千丘田村:秧苗移栽正当时,抢抓农时助增收

杨森   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2025-07-02 09:18:1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杨森

6月30日,中方县花桥镇千丘田村水稻制种基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40多位村民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在泛着水光的稻田里弯腰忙碌。拔秧、搬秧、抛秧、插秧,分工明确、动作娴熟,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泥水中整齐列队,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耕画卷。

“我们基地一共80亩,今天全员上阵,必须赶在最佳窗口期完成移栽!” 基地负责人郝学东擦了把汗,声音里透着急切与干劲。

不同于普通水稻种植,水稻制种需严格区分父本、母本,对秧苗间距、栽植深度和密度都有严苛要求。为确保后续授粉均匀,提高制种纯度与产量,这片基地坚持采用人工插秧。

“虽然效率比机械插秧低,但每一株秧苗的位置都是精准计算过的,是保障种子质量的关键。” 郝学东说。

田埂上,技术员手持卷尺不时丈量间距,指导村民调整插秧角度。“父本株距要保持25厘米,母本更密些,15厘米就好,这样授粉时花粉才能充分接触。” 技术员谢晓辉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

这种精细化的人工作业,不仅让每一株秧苗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村民黄倩笑着说:“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老小,每天还有100多元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近年来,千丘田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水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高标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从育秧、插秧到授粉,全流程人工作业的 “匠心” 坚守,搭配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推动制种产业实现提档升级。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这片‘希望田’,既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种子库’,也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千丘田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彭彬道出了全村人的共同期盼。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王宇红

三审:唐志军

来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