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01:25:21
合江楼
文/慕容白
在长江与清江交汇的浩荡处,彭丹先生以跨界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将千年楼阁化作一部可阅读的立体典籍。《合江楼记》的诞生,不仅是楚湘文脉的当代延续,更是一场建筑、文学与时空影像的多维艺术实验。当我们穿透文字的表层,会发现这座楼阁正以榫卯结构咬合古今,用光影语言显影文明,最终在跨界思维的熔铸中,完成从地理坐标到精神图腾的升华。
一、构造者的时空叠写
作为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艺术总监,彭丹对建筑本体的解构远超出文学想象。“桁梁承瑞彩”的笔触背后,是专业建筑师对《营造法式》的深刻理解——斗拱的力学传递化作“托福光”的文化托举,飞檐的起翘曲线转为“纳春风”的诗意承接。这种技术思维与文学表达的互文,使文章暗藏建筑人类学的学术密码。
文中叙事呈现鲜明的时空逻辑:从三国陆逊锁夷水的军事建构,到元明清三代“合江”符号的层累成型,历史场景如同艺术馆中的主题展厅次第展开。作为HIDESPACE设计艺术馆馆长,彭丹将空间叙事策略注入古文创作,用“舟依青路”的静帧画面和“风带潮声”的声效设计,构建出沉浸式的阅读剧场。
在“楼高民志”的当代书写中,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悄然显现。他将梁柱的正直隐喻为“梁正官风”,让建筑的空间伦理升华为社会治理的美学象征。这种将专业认知转化为文化批判的笔法,展现出跨界书写的思想深度。
二、显影者的意象重构
摄影家的身份,赋予彭丹独特的视觉语法。“两支烟雨”的取景框意识,源自摄影师对地域符号的提炼智慧——长江的浑黄与清江的碧绿在镜头中碰撞,化作“清浊奔流”的文化隐喻。这种色彩的对位关系,在两江相合的视觉观看处不断上演。
文字中流动着快门捕捉光影的敏锐。“云遮日影”的明暗对比,“鸟出红尘”的动静平衡,皆是摄影家特有的视觉修辞。当“画里看江”的平面构图与“琴中听水”的声景叙事交织,文章遂成为用文字显影的多媒体艺术装置。
对历史影像的修复意识贯穿全文。从“三国故垒”的文献考证到“合江门楼”的形制推演,彭丹像处理老照片般层层揭去时间包浆,让不同时代的文化底片在当代语境中重新显影。这种影像思维使历史叙事获得具象的质感。
三、合流处的文明解码
楚湘双重视角的交融,在文中酿就独特的阐释张力。湘籍艺术家书写荆楚地标,“邻苏秋水文章”的表述既指向地理毗邻,更暗含湖湘文脉与楚文化的深层对话。从岳麓书院“道南正脉”到合江楼“聚九州生气”,彭丹完成了一次跨流域的文化寻根。
文章对“合”的哲学演绎,实为长江文明基因的显微观测。清浊二水的物理混合,经艺术家之眼升华为文化共生的美学模型——巴蜀的奇险、荆楚的浪漫、吴越的精致在涡流中达成动态平衡,恰似马王堆帛书中的太一图式在现代转译。
在“万家灯火城不夜”的当代图景里,传统文脉完成创造性转化。彭丹将艺术馆般的策展理念注入古文创作:合江楼既是被展陈的文化器物,更是陈列历史的空间装置。这种跨界思维使千年文本焕发先锋性,证明骈文赋体在当代依然具有观念表达的能量。
这座矗立千年的楼阁,在跨界艺术家的重构中成为文化解码的密钥。当我们以建筑师的图纸解析其空间语法,用摄影家的暗房显影其历史底片,最终通过策展人的展线阅读其文明谱系,合江楼便超越了物质存在,成为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一处精神地标。在这里,长江的涛声永远回荡着文明对话的和鸣。
合江楼记
江山如故,胜事不常,俯仰之间,一过成墟。观大江来会,清浊奔流;然两水相合,古今何限。遥想建安初年,临江为郡,始有宜都,其时地不满百,户不盈千;及至陆逊拒蜀,锁夷水、镇荆门,人皆颂之陆城。元大德四年,临江设亭,曰合江;明成化年间,复筑土城,命五门,东北曰合江;嘉靖壬午,亦复筑合江门楼。故合江之谓,其来有自;三国故垒,典籍可循。
己丑年秋,波涌两江风光;时逢盛世,云起合江一楼。下临无地,峻极于天,秀峰迭崿,大江萦带。桁梁承瑞彩,纳我宜都春风大雅;斗拱托福光,耀此邻苏秋水文章。登斯楼阁,眼界高时无碍物;俯其虹流,心源开处有清波。或画里看江,笔酣墨畅;或琴中听水,酒纵诗狂;而或云遮日影,风带潮声,舟依青路,鸟出红尘,亦可揽两支烟雨,收一襟和气,小胸中云梦,宽眼底沧溟。
呜呼!汇清浊而入海,集万里奔流从此;历古今以扬波,聚九州生气于斯。楼高民志,万家灯火城不夜;梁正官风,大地光明景长春。宜居、宜都、宜昌盛者,合人、合地、合天时也。登斯楼者,非临高必赋,况星河如水、风露满楼,爰以合江之自然气概为一楼之记矣。
庚寅十月廿四日 彭丹 撰
《合江楼记》作者彭丹
责编:吴希
一审:刘也
二审:吴希
三审:朱文硕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