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7-01 15:09:28

文 | 杨金
电影《时间之子》以奇幻浪漫的故事解构“时间”命题,借主角千晓与十七的经历,展现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引导我们接纳生命规律,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容活出自我,是一部融合水墨美学与奇幻叙事的国产动画电影。自上映以来,虽然在剧情逻辑、角色塑造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瑕疵,但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特别是影片中展现出的浓郁的东方文化底蕴,为国产动画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场景构建上,做到了传统意象与奇幻元素的交融
电影《时间之子》在场景设计中深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将东方美学精髓转化为震撼的视觉语言。
影片构建了一个名为“大都会”的架空民国都市,以民国上海为原型,构建了“石库门摩天楼”“霞飞路霓虹灯”等标志性景观,既有老上海的复古肌理,又融入了超现实想象,营造了一种怀旧而又超现实的氛围。另外,片中还有一个象征时间流逝的“金沙群岛”场景,漫天金沙飘扬,似乎每一粒都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再配合十七与千晓的离别,整个场面非常唯美并且情感真挚!据了解,为了呈现这个梦幻场景,制作团队以40-50层金沙元素堆砌,并对每颗粒子的运动轨迹经过数十次物理模拟调试,将无形的时间概念具象化,体现出东方文化中对时间的独特感悟。
角色塑造上,实现了文化内涵与个性表达的统一
电影《时间之子》在角色塑造上超越类型片套路,将文化基因转化为了有温度的生命实践,让角色既成为推动剧情的血肉个体,又承载着对时间、生命等命题的文化表达,做到了“以文化铸魂。以个性塑形”。
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东方文化中对爱情的忠贞和无私奉献。影片中,十七外表冷酷、内心温柔,对千晓的情感不是通过直白的言语,而是从一些细微的举动中体现出来。十七与千晓因为神秘的“时轮”结缘,他们相遇、相识、相爱,却因为时轮带来的诅咒让爱情在时间的洪流中历经考验。但是两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相互陪伴、努力抗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男主十七,为了保护千晓不惜牺牲自己,这种为爱人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展现了东方文化中伟大而深沉的爱情观。
传统文化哲理构建角色精神内核,实现了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的统一。如,千晓从渔村少女到“时轮持有者”的转变,展现出“敢闯敢变”的个性,暗合道家“变易”与“守恒”的辩证关系,她的冒险是“变”的实践,而最终领悟“珍惜当下”则呼应了道家“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再比如,时轮守护者作为“规则化身”,象征着法家“法不阿贵”的思想内核。同时,时轮守护者在面对千晓质问时的“犹豫”又暗含儒家的“中庸”思想,拥有“规则执行者”与“人性观察者”的双重个性。
故事叙述上,完成了东方哲学与情感表达的交织
电影《时间之子》打破线性叙事的枷锁,以“时间”为叙事纽带,将东方哲学思想熔铸为叙事骨架,形成“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心理时间”三重“时空嵌套”结构,更能产生情感催化反应。
以“天时”为基的月令时序叙事锚点,符合道家的“道法自然”。影片以渔村“二十四节气”为自然时间刻度叙事,如春分千晓与十七在桃花渡口初遇;夏至两人共编渔网时齿轮意外嵌入十七身体,冬至机械城发动“时间收割”……将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与人物的情感变化紧密结合,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成长。
以“人伦”为脉的器物承载时间叙事,渗透儒家的“慎终追远”。片中十七送给千晓的手表是贯穿全片的情感信物,它作为时间的具体承载者,成为传递复杂情感的重要媒介。十七离开千晓那晚,手表不小心摔碎,指针停滞,象征两人爱情的暂停;结尾手表转动,代表着千晓对爱人离去的释怀以及时间的继续前行。
以“心识”为核的梦境与现实折叠,诠释禅宗的“刹那即永恒”。千晓自逆转时间时进入“心识时空”,她与十七相见、拥抱,尽管在物理时间上只是短暂的刹那,但在千晓的情感体验中成为永恒的存在。
总之,电影《时间之子》犹如一座行走的传统文化宝库,在墨色氤氲间叙述着华夏文明的时间密码。它以一轴流动的水墨长卷,揭示——真正的智慧不在追求光阴,而是在顺应自然律动中活出生命的从容气象。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