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字模里的坚守与热爱——访浏阳市小河乡“益兴堂”木活字印刷第五代传承人吴汉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1 13:12:21

文 | 俞诗睿 左一飞

孩童时,他看着父亲手中的刻刀在梨木上灵巧挑切,转眼间遒劲的字迹就出现在小小的印章上,那时起他和谱师的不解之缘就已注定,后来他接过益兴堂传承人的重担,在木活字印刷发展的起起伏伏中坚守,在技术迭代的困境中求变。

他是浏阳市小河乡益兴堂木活字印刷第五代传承人吴汉涌,他将木活字印刷融入人生,将不计其数的心血倾注进小小的字模中,一刀一刀刻下木活字印刷术的千年历史。

结缘:日积月累逢良机

吴汉涌在1989年加入浏阳木活字印刷潘家班的“益兴堂”。20世纪80年代,木活字印刷术迎来发展的高峰期,众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家谱。邻村有名的谱师潘绍初接到了一个来自江西修订家谱的订单,但是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年逾七十的潘绍初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在他的召集下,“益兴堂”谱师班被重新组建起来。从小学时期跟着父亲学习刻印章,有一定刻字基础的吴汉涌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吴汉涌说:“80年代,族谱修订的需求是很集中的,那几年订单很多,生意特别火爆,我们都是两班倒,夜以继日。我主要负责刻字这一道工序。” 但吴汉涌当时面临的情况并不像他说的这样简单。

由于大量老化的字模字迹模糊已不堪使用,必须重新雕刻,且印刷需求量十分大,即使有一定基础,吴汉涌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他需要一边学习工艺一边开展工作。现刻现印的生产模式,要求字模的雕刻与后面的工序同步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池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不过,吴汉涌觉得正是由于这样高强度的历练,他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才日益精进。

传承:匠心独具琢技艺

匠心,其实就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品质和细节的精心雕琢。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学习更多的是一场和自己的较量,需要长时间集中精神,刻下的每一刀都要反复斟酌,一刀下错,字模的制作就得从头来过。大多时候,光是雕刻字模就得花费吴汉涌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反字直刻”的独特工艺更是需要雕刻者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随后根据独特口诀检索字模、排版印刷,每一步都需要保持专注与严谨。

2018年印刷《千字文》时,吴汉涌用了三个月时间,《千字文》也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活字印刷作品;受复旦大学倪建明教授邀请,复刻《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时,他更是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精雕细琢后呈现出的作品工艺十分精巧。在生活节奏快速,心态容易浮躁的当下,吴汉涌用他一丝不苟的态度告诉我们匠心的真谛。“当我用时间和精力完成一件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这种心情是很美好的。”刻刀刻下的瞬间,是平静与治愈的瞬间,也是匠心独具的瞬间。 

一刀又一刀,一天又一天,吴汉涌刻下的每一个文字,都带着他掌心特有的温度。他热爱着每一个从他手中诞生的字模,因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而满足,更欣喜地看到木活字印刷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发展:守正创新育新生

1995年,族谱修订热潮过去之后,订单数量锐减,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和收入的减少,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吴汉涌不得不暂时搁置了木活字印刷的事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过去无数个日夜磨炼后才掌握的技艺。

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增加,新闻媒体也开始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的传承工作。在看见一篇关于雕版印刷的报道后,吴汉涌重燃了想要传承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信念,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支持。“我当时和政府文化部门反映了木活字印刷的情况,他们非常重视,也提供了很多帮助。”《长沙晚报》记者李锋在看到浏阳木活字印刷术保存之完整、体系之完备后,专门进行了采访报道,这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浏阳木活字印刷术,为其接连被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大力支持。展示馆的成立,系统地展示了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历史发展与工艺流程。

如今,在吴汉涌等人的努力下,木活字印刷术吸引了一大批非遗传承的后备力量。“现在,我的两个外甥在跟着我学习木活字印刷技艺,一些对传统技艺抱有浓厚热情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现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已经不再是小众的存在了。”

除此之外,木活字印刷术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继承原有技艺的基础上活化创新,应用场景也得到了扩展。曾经的木活字印刷术主要是用于修族谱,而现在,中式婚书、名人肖像、地方宣传……木活字印刷术的身影出现在更多场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传承木活字技艺的同时,吴汉涌也希望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我们浏阳是非遗大县,很多技艺都传承下来了,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情。”最后,当谈及木活字印刷术对自己的意义时,他说:“这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一刀一刻是温度的承载,一字一板是历史的传承。在小河乡的专属记忆里,木活字印刷是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而吴汉涌则是文化的记录者,他精心地收录着、细心地打磨着,让关于小河乡木活字印刷的声音越传越远、越唱越响。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