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湖南】博云东方程许林:二十余载坚守,熔铸硬质合金人生

    2025-07-01 09:38:10

2024年11月,湖南博云东方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云东方”)在新园区召开“二次创业暨成立30周年高质量发展誓师大会”,这标志着这家硬质合金领军企业迈入发展新征程。而站在新起点核心位置的副总经理程许林,正是博云东方从技术攻坚到产业突围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从初入博云东方的青涩少年,到跟随团队摸爬滚打,成长为如今掌舵生产、技术与安全的管理者,程许林用22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匠心坚守和不懈奋斗。从2003年到2025年,从基层工艺员到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程许林的职业生涯,恰是博云东方攀登硬质合金技术高峰的缩影。

扎根行业二十载,深耕生产第一线

2003年7月,程许林从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加入博云东方。彼时的他,或许不曾料到,自己即将投身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与中国高端制造业共同成长的漫长征程。博云东方,成为了他挥洒热血、锻造匠心,将个人价值熔铸于行业发展的壮阔舞台。

“刚进入公司时,我像一张白纸,对硬质合金的认知还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程许林回忆道,“幸运的是,公司为新人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他一头扎进生产一线,在各生产、检验、技术班组沉浸式学习超3个月,尤其在硬质材料部烧结班扎根一载。这段时光里,他从工艺制定、任务下达,到工序监督、工艺改良,全程深度参与,每一次炉温的调控、每一组参数的调整,都让他触摸到硬质合金生产精密复杂的核心,专业技能也在实践磨砺中飞速成长。

2006年,公司迎来厂房搬迁与设备更新的关键节点。面对全新的设备与工艺要求,程许林主动请缨,扛起设备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编订重任。他以车间为家,日夜钻研设备性能,结合生产实际反复推敲,最终制定出一套科学严谨的操作规范,为新设备顺利投产筑牢根基。“那段日子,我几乎吃住都在车间,满脑子都是设备参数。”程许林笑着说,“但当看到设备按规程稳定运转,所有疲惫都化作了自豪。”

2010年,博云东方引进德国ALD加压烧结炉,程许林作为技术骨干远赴德国验收设备。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他敏锐发现操作程序中的翻译漏洞并纠正,避免后续调试陷入误区。设备到厂调试时正值盛夏,他顶着高温全程跟进,与团队争分夺秒,仅用一个月就实现设备投产,刷新外方预期,用实力证明了中国工程师的专业水准。

“这次跨国合作,让我见识到国际顶尖技术,也更坚定了用创新驱动中国高端制造突围的信念。”程许林的话语中满是对行业未来的期许。

创新是驱动力,安全是生命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许林凭借着“啃硬骨头”的钻研劲和“钉在现场”的实干作风,逐渐在公司崭露头角。从工艺员到班组长,再到部门经理、总工艺师、总工程师,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参与了公司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些经历,不仅锤炼出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魄力,更沉淀出将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的管理智慧。

2012年,面对超细圆棒生产难题,程许林像一位拆解精密仪器的工匠,连续数月扎根车间。他创新性地统一了多牌号产品的烧结工艺,通过改进装舟法和动态调碳,将原本分散的生产流程串联成高效链条,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更打破“多型号低产能”困局。这种敢于突破传统工艺桎梏的魄力,正是他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2019年,博云东方进入盾构市场,在为企业打开新赛道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彼时,程许林正担任技术部经理。面对盾构件产品型号多、交货期短的难题,程许林带领团队从模具设计开始,紧盯模具制作并及时取回试压试烧。同时,他及时调整生产工艺,保障了产品的顺利生产与交付。

2021年,程许林担任博云东方总工程师,兼任质控部经理,全面负责博云东方的技术管理、质量把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安全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程许林化身“安全卫士”,主抓安全生产工作时,将工艺流程图与安全隐患点一一标注,制作成可视化操作手册;组织跨部门安全演练时,模拟高温炉异常断电等极端场景,带领团队反复推演应急预案。在他的努力下,技术部实现全年安全生产目标,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真正让“安全”二字从口号变为镌刻在每个生产环节的铁律。

正如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快的前提是稳,就像盾构机掘进,每一步都要把安全垫在脚下。”程许林这种既追求效率又坚守底线的思维,让团队在开拓新赛道时始终行稳致远。

前沿为灯塔,攻坚铸锋芒

作为博云东方高性能硬质合金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参与硬质合金的创新研发,无疑是程许林职业生涯中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的精密加工过程中,硬质合金犹如一把锋利的“工业之刃”,承担着切削高温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淬硬钢等难加工材料的关键任务。而博云东方研发的硬质合金,凭借其卓越性能,成为这把“工业之刃”的核心材料,有效解决了超高速切削的难题,推动着高端制造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硬质合金因其硬度高、耐磨性强、韧性卓越的综合性能,始终是国际材料领域的研发高地。其中,纳米硬质合金与特粗晶硬质合金的制备技术,更是全球材料科学竞争的“皇冠明珠”。纳米硬质合金的WC晶粒度小于0.2微米,不足头发丝的三百分之一,而特粗晶硬质合金的WC晶粒度超过6微米,二者分别以极致精细与强悍耐用,在精密加工与盾构、采矿等极端工况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程许林所在的创新团队携手中南大学、铁建重工等行业领军力量,向特粗晶硬质合金发起技术冲锋。仅用一年的时间,第一台搭载博云东方盾构刀头的盾构机便惊艳下线,技术指标直追国际先进水平。相较之下,纳米硬质合金的研发之路堪称二十年磨一剑。面对复杂工序、高昂成本与严苛精度的三重考验,程许林与团队如同攀登技术险峰的勇士,在无数次实验中总结经验,在反复调试中突破瓶颈。依托连续3项国家“863”计划的深厚积淀,他们将高性能超细纳米硬质合金的晶粒尺寸从2003年的0.4μm逐步缩小至2022年的0.11μm,性能指标国际领先。

0.11μm的纳米硬质合金硬度是普通钢铁的10倍以上,抗弯强度相当于150头大象站在一个鸡蛋上而鸡蛋不碎。程许林解释道,“唯有如此极致的性能,才能匹配高端制造业日新月异的装备升级需求。”

二十余载光阴,在黄伯云院士的引领下,这支创新团队锚定纳米晶、特粗晶硬质合金的世界前沿技术,将博云东方锻造为全球少数具备纳米硬质合金与8微米以上特粗晶硬质合金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团队累计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国家专利27项,主导起草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各1项,更在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谈及创新历程,程许林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实验室深夜不灭的灯光,是团队成员为验证一个数据反复推演的执着;车间里不休的机器轰鸣,见证着我们为优化工艺参数彻夜鏖战的决心。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精神,推动我们不断刷新技术高度。”2022年,程许林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的《高性能纳米硬质合金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一举摘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个人科研实力的加冕,更是对整个团队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创新的最高礼赞。

在中国制造业的舞台上,从不缺像程许林这样扎根一线的时代匠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突破技术壁垒,用双手托举中国制造的精度与高度。他们奔跑在实干兴企的道路上,是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者,以创新思维打破国外垄断;是脚踏实地的奋斗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工匠精神”;是朴实无华的追梦者,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工业复兴的征程。在博云东方“二次创业”的号角声中,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的浪潮里,这位与硬质合金熔铸半生的匠人,依旧迎着晨光走向车间——那里,新的纳米刀头正在烧结炉中淬炼成型;而他的故事,正随着中国高端制造的崛起,镌刻进时代奋进的年轮……

(作者 刘主理 系湖南湘江新区新材料产业链总师联谊会会长)

人物档案:程许林,工程师,现任湖南博云东方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参与博云东方高性能超细晶(0.3μm)硬质合金制备技术的研制,成果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参与完成长沙市科技局中试重点专项资金项目“高性能超细晶硬质合金棒材的产业化”,实现批量生产。2022年,作为技术骨干参与《高性能纳米硬质合金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