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1 08:27:22
摘要: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关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立德精业”为核心目标,深入剖析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现状,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路径,旨在为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精湛的基层中医全科人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从而有效助力中医药事业在基层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精业;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路径
引言: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已经成为维护基层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动力。“三全育人”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给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指出新的方向。尤其是在“立德精业”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拥有崇高的医德,还必须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因此,研究“三全育人”背景下“立德精业”,对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路径,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重要性。
一、建设全员育人体系增强育人合力
“三全育人”大环境下全员育人体系建设,是“立德精业”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依据。全员育人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构成立体化的育人网络。尤其是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突破传统教学部门单一育人限制,促进行政部门、后勤部门和教辅机构全员联动发展,专业教师在讲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同时,应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达“大医精诚”职业精神;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从优化服务流程和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来创造积极的育人氛围;后勤团队通过细致的管理和高品质服务,也可以悄无声息地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行业协会还可以组织名医讲座和职业规划论坛,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基层医疗机构以提供实习基地和配备临床导师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中医药公司通过产学研的合作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1]。由此可见,通过多方主体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可以形成“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强大合力,从而有效地为基层中医全科人才成长筑牢根基。
二、优化全过程培养方案,打好专业基础
优化全过程培养方案,是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立德精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施的关键。作为高校的附属医院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入学教育环节,以医院红色医疗资源为基础,通过“名医仁心”故事宣讲和中医药抗疫精神分享会,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筑牢“立德”思想根基的专业使命感;由临床专家根据基层诊疗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导论的编写,彰显中医全科对基层医疗的巨大价值,调动学员“精业”的积极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中医基础→全科医学→临床→思政”的综合课程体系,并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时,融入大医精诚的哲学思想;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课程的基层医疗服务目的教育。发挥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的优势,加大对基层常见病症诊治实训学时,建立“沉浸式”模拟诊治思政工坊,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提高,引导他们确立以病人为中心、专业能力和医德修养共同成长的服务理念[2]。
三、营造培养职业素养的全方位育人环境
全方位育人环境对培养“立德精业”基层中医全科人才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文化环境上,采取构建中医药文化长廊、组织中医经典诵读大赛、设立名医工作室等措施,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继承中医的思维和人文精神;进行“医德楷模”评选活动、“基层服务标兵”等事迹宣讲,增强榜样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医德修养。营造实践育人环境,需要校内外资源整合,校内构建标准化的模拟诊室和中医药技能实训室,并配置先进的诊疗设备,给学生搭建仿真实践平台;校外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双导师制”(校内理论加临床实践导师),让学生在跟师学习中感受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奉献精神。网络育人环境也不可忽视,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开发,构建医患沟通模拟系统以及进行线上案例研讨、医德辩论等活动,指导学生妥善处理职业伦理问题;同时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下,“立德精业”的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尤其是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全员育人体系,优化全过程培养方案,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等措施,切实提高基层中医全科人才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基于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需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改进培养路径,将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宇,姜萌,张少飞,刘时乔.新时代背景下提高中医全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科学咨询,2025(04):265-268.
[2]郑侠海,邓剑峰,欧晓婷,余芳菲.中医全科专业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以中西医康复学为例[J].中医教育,2025,44(03):96-100.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