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耕地红线的“邵阳实践” | 湖南日报

    2025-06-30 07:56:25

位于大祥区罗市镇和平村的市农科院曾桥水稻基地。 (本文图片均由申兴刚 摄)

易 蓝 彭少飞 宁坤粞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根基,是孕育希望的摇篮。每一寸沃土的坚守,都关乎家园永续的脉动。近年来,邵阳市以“统筹布局、系统谋划、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为纲,以“长牙齿”的硬措施织密耕地保护网,绘就了一幅严守红线与永续发展交相辉映的壮阔图景。

撂荒地重生“金疙瘩”

盛夏的邵东市仙槎桥镇钢厂村,连片的玉米挺拔茁壮,饱满的玉米棒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奏响田野的丰收序曲。然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遗忘的荒芜。

绿水青山环绕的邵东市杨桥镇井泉村。

“这块坡地最大的难题是水利,种水稻收成差,大家渐渐就不愿种了。”村支书左汉秋道出了症结。工业乡镇的属性更让土地在村民眼中黯然失色,闲置地日增。转机始于“村企联动、以工促农”的创新实践。邵东市和天电镀中心有限公司主动结对钢厂村,投入资金进行地块翻挖、疏通水系、改良土壤,让“沉睡”的荒坡焕发生机。良田既复,村民热情重燃。“农作物收益加耕种劳务,一年能为村民增收40多万元!”左汉秋算出了土地的“翻身账”。

这一模式直击痛点:村集体与农户达成承包协议,企业包揽翻耕、种植、管护与销售,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仙槎桥镇镇长赵冠敏介绍,全镇26个村与29家企业成功结对,不仅盘活了闲置耕地,更打通了农产品销路,让工业优势反哺沃野,奏响工业与农业的和谐乐章。

这仅是邵阳唤醒撂荒地生机的缩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复耕,优化监测系统动态掌握耕地家底,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推进“耕地下山、林果上山”,完善五级“人防”机制结合“空天地”技防手段严防“非农化”“非粮化”……一系列硬核举措落地,撂荒地正加速蝶变为承载丰收的“希望田”。

废弃矿山绽放“生态花”

隆回县荷香桥镇新民村天龙坳,曾是一片满目疮痍的“石头山”,土层薄如纸片。村民阳小勇回忆:“以前骑摩托经过,像进了沙漠,满脸尘土。”如今,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柏木林,不仅锁住了水土,更送来阵阵清凉与清香。

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欠账,邵阳于2021年全面核查全市12个县市区、196个乡镇,精准锁定751个历史遗留矿点,面积达1046.64公顷。其后《露天矿山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出台,以“还清欠账,杜绝新账,绿色发展”为路径,分区施策,一矿一策,探索出多元修复模式:

武冈市创新“生态修复+废弃土石料利用+国有建设用地”模式,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本,修复矿山428亩,削坡减荷产生可利用土石料224万吨,新增建设用地175亩,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隆回县采用“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将平缓废矿变良田,陡坡矿点覆绿为林草地,绘就土、林、草相融的田园画卷。邵阳县推行“生态修复+油茶种植”,让废弃矿斑变身油茶飘香的园地。新宁县以“生态修复+林果经济”模式,种植脐橙约120亩,为崀山百里橙廊增添新绿。邵东市则借力“生态修复+中药材种植”,修复土地种植药材,赋能廉桥医药小镇特色发展。

对新建和生产的矿山,邵阳构建全链条管控:企业必须编制生态修复方案,设立修复基金专户,累计计提资金超8083万元;实行年度验收、分期验收、闭坑验收制度,压实企业“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的主体责任,确保生态修复不欠新账。

新宁县农田示范基地。

贫瘠地长出“聚宝盆”

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的蜕变令人惊叹。这个曾因山多田少、土地贫瘠而举步维艰的村落,如今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贫瘠土地蜕变为“聚宝盆”。

发展乡村旅游,用地保障是首要难题。向家村借力资规、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联合选址机制,项目被纳入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保障产业用地。依托水库与林地资源,精准划定旅游核心区与生态缓冲区,巧妙平衡了“星空露营基地”、“水上乐园”等项目用地需求与生态红线保护。

一套土地高效配置“组合拳”随之打出:符合设施农用地条件的快速备案;需建设用地的采用“点状供地”,按需灵活供地;旅游设施在严守基本农田前提下按原用途管理。同时,废弃小学改造为文化基地,闲置宅基地和荒地整治成特色民宿与农事体验区,低效土地被全面激活。

土地要素的高效流转,引爆了向家村乡村旅游产业,催生出农产品加工、民宿运营等多元业态。“过去守着薄田过穷日子,现在土地真成了‘聚宝盆’!”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土地价值跃升的喜悦。

为持续提升区域空间价值,邵阳深入实施村庄规划质量提升行动,借力全国优秀团队编制片区控规与城市设计,推进犬木塘、小江湖等重点片区规划,精心打造高铁新城核心区,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新热点。围绕“3×3”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十大标志性工程”,邵阳更建立起重点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直督办”的“四个一”机制,提前介入用地预审、规划调整等环节,专人全程跟踪服务,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每一块土地都是创造幸福的源头。”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话语铿锵。守牢耕地红线就是为了端稳中国饭碗、守护万物生机的深远根基。在新时代征程上,邵阳将持续统筹发展与安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以坚实的资源支撑,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邵阳力量,在沃野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篇章。

责编:周洋

一审:陆益平

二审:张文杰

三审:邹丽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