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8 12:32:4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28日讯(通讯员 邓雷)桂阳县方元镇党委深入挖掘基层党员闪光事迹,涌现出邓土英、雷井桂、彭加森、刘水淼等一批优秀党员。他们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点燃了基层发展的 “红色引擎”,为全镇党员树立了“争当先进、建功立业”的时代标杆。
六合村邓土英:“百姓贴心人,邻里守护者”
在六合村,党代表、邻长邓土英的名字,就是“贴心”的代名词。这位从老支书岗位退下来的老党员,始终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元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行“片组邻三长制”,正是着眼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构建起党组织紧密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邓土英正是这一机制的模范践行者。她坚持定期入户走访,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森林防火、环境整治、防溺水巡逻的第一线,是群众眼中“随叫随到”的“自家人”。在去年拆违拆旧这项“硬任务”面前,她不仅带头拆除自家杂房,更以“跑断腿、磨破嘴”的韧劲,连续五晚登门做通危房户的思想工作。
丈夫心疼说道:“土英呀,挣钱不多,你为公家的事那么认真干什么?”。土英毫不犹豫回答道:“既然群众信任我,我又是党员,就要为组里办点实事”。
(图中为邓土英)
中和村雷井桂:“致富领头雁,富民新农人”
中和村的蝶变,离不开党员雷井桂的实干担当。作为村第二党小组长和盛达烤烟专业合作社创建者之一,在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引领下,他深刻践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理念,充分发挥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
雷井桂不仅是政策的“宣传员”,更是技术的“指导员”和产销的“联络员”。他坚持每月走访联系户,精准对接村民在烟草种植、田间管理、烟叶分级、收购等环节的急难愁盼问题,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协调难题,有效提升烟农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如何让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他锁定烤烟产业,为村里成功争取育苗场、分级场、烤房群等关键项目,打通产业链瓶颈;2024年,他推动合作社投入80余万元完成全镇烤房升级改造,显著提升烘烤质效;烟农受灾时,他竭力争取理赔,保障收益。
他深知基础设施是产业命脉,2023年,他积极奔走为中和村一二组争取40余万元项目资金,用来新修机耕道和修水渠,极大改善耕作条件;后又争取项目,为中和村疏通河道800余米,提升了防洪灌溉能力。
雷井桂以合作社为平台,以技术服务和资源协调为抓手,切实将党的富民政策转化为村民实利,是党建引领下发展产业、促进共富的“新农人”典范,以“领头雁”姿态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右一为雷井桂)
下廊村彭加森:“乡村守护者,爱心传递者”
彭加森是乡村发展路途上的热心守护者。他用二十年的善行书写“为民服务长效机制”。2013年自掏腰包一万元修停车坪解民忧;2020年主动向镇政府捐赠一万元用于疫情防控;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他带头捐款、捐物资共计7.6万元,用于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他更心系教育,先后向方元镇教育基金捐赠3万元,连续三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点亮了寒门学子的希望之光。
他心系乡邻,多年来坚持慰问村里的留守老人、困难老人和学生,送去温暖与关怀。当被问及为何热衷公益时,他动情地说:“从小受党的恩惠,只想尽力回馈社会。如今是党员,更得铭记‘为人民服务’的本分,我多出点力算啥?”
“他总说自己做的是‘小事’,可这拳拳之心就像种子,在咱村生根发芽。”村支书提起彭加森便竖起大拇指。这不仅是个人品德的闪光,更是方元镇党委长期注重培育党员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体现。
谷田村刘水淼:“退而不休,经验传承者”
“四水支书”刘水淼虽已退居二线,但满腔热忱未减半分。为了帮助新上任的年轻干部尽快成长,他积极响应村党支部推出的“退职干部值班制”这一创新举措,将多年村务管理经验倾囊相授,成为年轻干部的“引路人”。当新支书面对耕地纠纷束手无策时,他巧用“法理情”三字诀,带头示范化解矛盾,留下“四水支书传经验”的佳话。
“我是党员、老干部,有责任帮带年轻班子”的朴素话语彰显老党员“离岗不离党、退职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在方元镇,这些优秀党员的故事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镇党委深耕党建沃土的硕果。通过持续强化组织建设、搭建干事平台、弘扬先锋精神,镇党委成功激发党员内生动力:邻长制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产业帮扶机制培育致富头雁、公益倡导凝聚向善合力、“退职干部值班制”实现经验传承。这一系列举措,构建起党员争当表率、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
责编:罗徽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