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生第一大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7 19:22:19

文|钟先鲜

锺爹爹说:“ 吃是人生第一大事,比写文章重要的多。”的确是这样的。“民以食为天”,谁都承认。

早在八九十年代,父母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那会儿我上班每天中午在父母家吃中饭。有时要么是他们的老同事(父母共同的湖南报的同事),有时要么是父亲“文艺中学”的同学,(母亲是在贵阳读的书,所以长沙没有同学),扯谈、说笑话,是父亲的喜好,好客也是父亲的特质,母亲除了安排饭食外,在一旁总是安静地微笑陪客(那会儿家中就请了保姆)。

好客的父母,不论是不是饭局,只要是朋友,还是侄女外甥来访,他们总会留着吃饭。如果一两个星期家里没客,这时候父亲就会打电话邀请他的朋友们来家吃饭,尤其是在不同的季节,市面上有不同的菜蔬上市,那是必请不可的一件乐事。

如:春天的笋子、香椿,夏天的莲藕、小鱼小虾,秋天的寒菌、板栗,冬天的冬笋。腊鱼腊肉、香椿煎蛋、油焖笋子、韭菜炒小鱼小虾、五花肉炖寒菌、板栗烧鸡、冬笋炒腊肉,还有那巴掌大一片的腊肉蒸腊鱼,红烧肉是不分春夏秋冬,满满一桌菜,围坐满满一桌人,个个吃得眉开眼笑。我发现父亲自己吃得却很少,他在高兴之余就是不停地给这些老朋友夹菜。时过境迁,那些曾经来做客的老人没有几个了,就是有也无法再相聚,这些美好的记忆留在了我心深处。

好客、吃饭,父亲是很认真的。比如人没上齐他不动筷子,菜碗没摆好他要在动筷子前先要整理一番,总要摆的有个样范。无意间让我看到父亲把“吃饭”这件事弄的很有仪式感,虽说没有桌布,也没有蜡烛,但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面对“饭食”时给人一种敬畏之感。

记得有一次,大家正好刚上桌坐好,各自都端起碗正要吃,突然电话铃响了,保姆忙着去接电话,对方已经挂断,一边回到座位一边说“不知是哪一个打的电话?”好像没有接到,有点不好意思。父亲接着说:“随他哪一个,吃饭是最大的事。”我听着,揣摩着。这是多有智慧的一句话啊,多少时候我们没有把时间留给自己,就连吃饭这样的事我们都没有认真对待过,敷衍了是,马马虎虎。

今早起来后,进厨房看了一下没有可吃的食物,随即打了个鸡蛋用牛奶搅了点荞麦面,摊了几个欻饼(煎饼)。上桌后给发小发过去看看,旁边放了一碟西兰花,有一壶茶,她们看后说你的样范儿不错(调侃)。

这一向在发小的带动下,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荞麦面,荞麦面有很多种吃法,有“猫耳朵”“拿糕”“欻饼”,还可用荞麦渣渣做成凉粉皮,总之,那会儿的人们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会想着法子变换着不同的口味。

现在是只要你勤快做,想做什么饭就可做什么饭,但是有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人不爱做饭,也不爱吃自家的饭。

猫耳朵”我做不了,“拿糕”吃的人少不好做,倒是“欻饼”很方便,可多可少,操作起来也简单,但真正做好不容易。

早在去年回了趟内蒙,吃了小外甥的喜酒,那丰富华丽的酒席宴,喜庆欢乐的时光里,其实叫人真正吃的却是一种心境与气氛。

本家弟弟怕我没吃好,开车把我带回家,让他媳妇给我做了一顿小时候吃过的“猫耳朵”。那“猫耳朵”做的很有样范,那味,那情,都在记忆里了。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