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秸秆循环利用新模式让小秸秆变身“致富宝”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7 15:53:4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王茜霆 刘洁 记者 昌小英 实习生 曹佳益

眼下正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时节,在位于武冈市辕门口街道的邵阳云山红菌业的生产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将秸秆加工成菌棒,为香菇接种做准备。这一火热的生产场景,正是武冈市创新推行秸秆"种+养"循环利用模式的生动实践。 

邵阳云山红菌业主要培育竹荪、姬松茸和香菇三大菌类。过去,合作社需从外地高价购买竹屑等培养料,成本高达每吨800元,且存在原料损耗问题。如今,随着武冈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推进,合作社以每吨400多元的价格直接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秸秆,成本降低近50%。每亩稻田可收集干秸秆1000余斤,农户每亩增收近300元。 

近年来,武冈市结合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优势,在邓元泰镇、龙溪镇等地试点推广秸秆循环利用。通过“秸秆、菌棒、种植”“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还田”等模式,形成闭环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带动200多户村民参与蘑菇种植,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 

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武冈市还通过建设秸秆有机肥生产线、草菇示范车间等工程,推动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此外,全市建成4000亩秸秆还田示范基地,推广碎草还田技术,并鼓励养殖场将秸秆转化为牛羊饲料,实现“过腹还田”。目前,全市已有15家实业主体及农业合作组织专业回收秸秆,今年秸秆利用量达30万吨,综合利用率突破90%。 

武冈市农村能源服务站负责人 施勇介绍,为确保秸秆禁烧工作落实到位,该站与武冈市生态环境分局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对18个乡镇(街道)开展严格督查,在高发期和高发区域加大巡查力度,实现全区域监管无死角。同时,通过设立100多块宣传牌、举办1000余人次培训、发放2500余份资料等方式,全面提升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责编:昌小英

一审:昌小英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