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驰:天下无痛

  湖南工人报   2025-06-27 10:24:17

荣誉档案

吴飞驰,1962年11月生,湖南邵阳人。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曾获得“第九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中医药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位“湖南奋斗者”。正清集团获评全国医药行业优秀企业。今年5月他被评为首届全国工信系统劳动模范。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鸟瞰图。 正清集团供图

金中基

北京,乙巳孟夏。全国工信系统首次表彰劳模,十位湘籍俊杰荣登金榜,吴飞驰赫然在列。

此刻,聚光灯下,距离吴飞驰初创正清,已逾卅载春秋。

三十年路漫修远,风雨兼程未歇。曾经的坎坷艰辛,商海沉浮,在吴飞驰的眼前早已云淡风轻,“天下无痛”的宏图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头扎进山城

改革开放,南海潮涌。神州大地惊现“孔雀东南飞”壮阔奇观。

然而,在这浩荡南下的洪流中,却有三个身影毅然逆潮而行。

三人之行者,有吴飞驰、黄宇明、陈鹏。吴飞驰本科毕业于广东医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广州医学院,而后任职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拓展部。此番北上湘西怀化,缘于不久前的一次寻求合作考察。

1992年3月,刚刚过完农历新春,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派出人员,前往湘西怀化考察。

早春的雪尚未融化,山野的风呼啸而来。一下火车,接站的司机迟迟不见人影。“几分寒意,直透心底。”吴飞驰他们没有迟疑,裹紧衣衫,拦下一辆出租车,直奔怀化地区行署。

在“怀化地区制药二厂”考察,令人心头陡然沉重。厂房陈旧简陋,设备锈迹斑斑,产品躺在仓库里睡大觉。这个迟暮的作坊式“小工厂”,已然气息奄奄。他们热乎的心一下被浇上了“一瓢冷水”,比这怀化的早春还寒冷。

然而,当晚与地委书记、行署专员见面的情景,出乎他们的意外。山城以最质朴、最炽热的方式,款待“南方来宾”。

吴飞驰记得那晚,一夜挥就“考察报告”。

这份报告火速飞抵广州。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董事长贝兆汉展卷细读,拍案而起:“好!这步先手棋,就落在怀化!”

其时,国企改革风起云涌。而奄奄一息的怀化地区制药二厂,正渴望着背靠参天大树。

双方一拍即合,联袂办厂。

数月后,吴飞驰三人背负行囊北上。三十而立的吴飞驰,当年是在曾益新院士推荐下,踏入怀化的追梦岁月。

1992年隆冬,“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怀化分厂”正式挂牌。

创业伊始,吴飞驰三人租住在一套民房,吃着盒饭,心中却激荡着“国企涅槃”的宏图大愿。

这个厂前身是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烙印无处不在。工厂只有一个供销科,仅几个管理人员,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产品滞销是常态。

吴飞驰果断嫁接白云山那套管理办法,最先从市场上打开一条生路。

厂门大开,40余名新招的推销员,平均年龄仅22岁,皆具中专以上学历。他们怀揣梦想踏上营销征途。

广州、上海、天津、西安……全国20余座省会城市,骤然刮起一股“正清旋风”。

1994年盛夏,改制升级的“白云山正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航。

正当吴飞驰干得顺风顺水,事业之帆高扬之际,1997年,白云山总部收缩战线的决策如晴天霹雳传来——集团欲卖掉包括怀化分厂在内的众多外地分厂。

走,还是留?吴飞驰举棋不定。

“你们坚决不能走!”怀化地方政府闻讯,领导言辞恳切,抛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干脆给你们一个‘金手铐’!”

“这个‘金手铐’是什么?”领导敲了敲桌子说,“就是把白云山持有的股权卖给你们几位。”

“我们也没那么多钱啊!”吴飞驰面显难色。领导爽朗一笑:“钱,我们借给你!”

一副象征责任与机遇的“金手铐”,就此将吴飞驰与湘西这片土地紧紧锁在了一起。

同年,伴随着香港回归的钟声,“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傲然诞生。

几度狂风骤雨

2002年,怀揣上市宏愿的正清集团,却在临门一脚之际,遭遇命运的残酷“滑铁卢”。

早在1999年,当那枚“金钥匙”——全省仅有七席的上市指标落入掌中之时,全厂为之沸腾。

上市遇阻,是因为“职工内部股”占比触及了当时政策红线。如果要上市,数千名曾与企业同舟共济的股东,必须清退离场。

长沙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此讯如惊雷炸响。财富之门将启复闭,群情瞬时鼎沸。万般无奈,企业只得作出暂停上市的决定,徒留深深遗憾与一声长叹。

2006年仲夏,一场源自他乡的“鱼腥草风暴”席卷而来。外省某企业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引发警讯,国家药监局下达了一纸“暂停令”。

五年前,正清满怀希望,远赴贵州引种技术,在山野沃土植下数千亩鱼腥草,苦心研发的药品,以其独特疗效赢得青睐,一跃成为企业“单品销冠”,年销售量突破3.5亿,稳稳扛起正清半壁江山!

眼望着一车皮、一车皮药品被拖回来销毁,吴飞驰再也无法抑制,泪水悄然滑落。那是心血被碾碎、希望被倾覆的锥心之痛。

在企业饱经风雨沧桑的发展历程中,还曾发生过一件“空手套白狼”之事。

一位来自外省的投机商,以“空手套白狼”的险恶手腕,将国有股与部分散股低价鲸吞,瞬间摇身变为正清的“第二大股东”。

正义终在法律阳光下得到伸张。在庭审中,对手的致命破绽被揭开。最终,这场喧嚣一时的恶意收购闹剧,以投机商的彻底败诉狼狈收场。

许多年后,有人问起吴飞驰:“历经如此坎坷,何以坚守?”

他没有正面回答,只平静地说:“也曾想过离开。”虽轻描淡写,却道尽沧桑。

硬核“院士天团”

仲夏的湘西,群山苍翠欲滴。一座现代化的中医药工厂傲然耸立,洁白的厂房与葱郁的山色交相辉映。

2025年6月中旬,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率香港交流团莅临考察。眼前正清集团这座严格按照欧盟标准运行的“中药王国”,竟深藏于武陵山脉腹地,交流团成员无不面露惊色,啧啧称奇。

抚今追昔,正清掌门人吴飞驰,此刻内心无比感叹:“企业能有今日之气象,得益于一个好药,一个院士团队的鼎力擎天。”

这“好药”是正清引以为傲的“正清风痛宁”,而那如磐石般支撑的“院士团队”,便是以刘良院士为灵魂核心的顶尖科研力量。

与刘良院士三十载的情谊,始于一场奇妙的相遇。

1991年,刘良院士专程来到湘西怀化,寻找青风藤。他在研发中发现青风藤能够提取盐酸青藤碱,有望成为攻克风湿疾病的突破口。

1994 年,刘良院士从德国归国,了解到正清药厂已成功从青风藤中提纯盐酸青藤碱,研发出正清风痛宁。于是,他与吴飞驰进行了电话联络。

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亚太风湿病年会上,命运为两人的故事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吴飞驰诚邀刘良同住一室,彻夜长谈,共同的理想让他们一拍即合,从此展开一场共同攀登风湿药物研发珠穆朗玛的光荣历程。

光阴荏苒,转瞬几载,刘良院士的身影开始频繁往返怀化。他设立的院士工作站,也成为正清集团科研创新的璀璨明珠。

无数个日夜的潜心钻研,终于让这味良药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桂冠。其主导产品正清风痛宁,更是以破冰之势,成为首个斩获中药单体缓释制剂的创新者。如今,专利多达六十项,业内甚至满怀期待地将其喻为“下一个青蒿素”。

如同星辰交相辉映,照亮吴飞驰与正清前路的,还有另一位重量级的“贵人”——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院士是吴飞驰在广州医学院读研究生时期的老师。钟南山作为推动中医药的践行者、先导者,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进一步激励着“实业报国”的吴飞驰。

正清的发展成果,令吴飞驰引以为豪,也让钟南山院士感到欣慰。2012年,钟南山院士曾到访正清,认为正清风痛宁是能够走向世界的单体中药。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正清汇聚了钟南山、刘良等泰斗级院士领衔的一流研发天团。联合众多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筑就了湖南省中药领域唯一的“湖南省现代中药制药过程技术创新中心”。

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单是从青风藤中萃取青藤碱这一项研究,就已孕育出数位博士后。

步入正清,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气势恢宏。流水线上,不见人潮涌动,唯有机械飞转。

这倾注心血打造的“欧盟标准”三期工程,总投资6亿的现代化画卷已然圆满收官。“过去需要数百人忙碌在生产线上。”吴飞驰伫立其间,言语中流露出自豪,“如今,80余位技术娴熟的工人便能高效驾驭。”

数字最具说服力。正清年产值突破10亿元,利税连年稳居怀化高新区企业前茅。然而,吴飞驰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山峦,眺望辽阔的蓝海,向三个百亿级产业链的雄伟目标,引领正清巨轮破浪前行。

惟愿“天下无痛”

武陵山枫叶正红之时,中医药专家学者聚首怀化。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院士论坛”上,刘良院士抛出的问题如石击水:“基于中药,能否打造世界级药物与产业?”令全场屏息凝神。

答案藏在正清风痛宁的传奇里。

“从青风藤中淬炼,历经数载寒暑,终达一项国际首创与六项全国之首。其疗效堪与国际金标准比肩,已具备问鼎世界级药物的非凡底气!”刘良的宣告激起如雷掌声。

此时此刻,正清集团掌门人吴飞驰心潮澎湃,“天下无痛”的宏愿在胸中奔涌。

他接过刘良院士的话题,以《如何打造世界级中医药企业》为题,提出了一个“天下无痛”的崭新理念,瞬间点燃全场。

吴飞驰说,屠呦呦教授获诺奖,如同推开一扇窗,让世界惊见中医药这座深藏的宝库。正清愿与全国同仁一道,穷尽匠心,将祖国医药瑰宝打磨至极致!以中医精魂为根基,融汇现代科技之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探索“药医融合”的全产业链新模式,构筑崭新的中国医学体系。

而这宏大愿景的终极落点,正是那朴素而崇高的祈愿——“天下无痛”,泽被苍生!

数十年躬身深耕于杏林沃土,“天下无痛”早已是吴飞驰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的星辰大海。

“研发正清风痛宁之初心,只为驱散缠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身上的苦痛阴霾。”吴飞驰目光坚定,“传统中医药于此领域独具慧眼与奇效,我们借助现代科技的‘点金之手’,将其潜能彻底释放!”

正清风痛宁的锋芒何在?在于其精准锁定病灶的“靶向之箭”,更在于其卓尔不凡的疗效。

团队攻坚克难,铸就两柄利剑:

其一,是直入关节腔的分子级粉针剂。放眼全球,此前关节腔注射的“武器库”中仅有激素与玻璃酸钠。激素使用如履薄冰,一年限打三次,过量恐致软骨破坏;玻璃酸钠虽能润滑,但单针就要二三百元钱。相比之下,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不仅单针价格仅需20元,更兼具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多重疗效。

其二,他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风湿病人多在清晨出现“晨僵”症状。即常规制剂、常规服用不能很好地抑制凌晨的高炎症因子,解决“晨僵”痛苦。基于中医时辰治疗理论和刘良院士开创的时间药理学理论,首创时辰给药新型中药制剂,精准控制药物在人体的释放时间,在凌晨脉冲释放至更高的血药深度,有效控制了风湿病人的炎症因子,解除病人痛苦。

风湿疼痛折磨着国内3亿患者,然而基层却严重缺医少药。吴飞驰深知,良药落地,方能“天下无痛”。

他接连挥出重拳,打造“科农工贸医”全产业链,构筑数字医疗平台,更要让顶尖医疗资源翻山越岭,惠泽百姓。

国家“千县工程”号角一响,正清闻令而动,通过实施千县万乡工程,构建“天下无痛”大健康服务生态系统。

以用户为中心,依托刘良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打造全球风湿疼痛特色产品矩阵。基于国际风湿疼痛医师集团,整合医疗机构、医师资源,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天下无痛”数智医疗平台;推动院士项目下基层,在全国1000个以上县域共建“千县万乡计划项目示范点”,通过医共体辐射到10000个以上乡镇,实现一乡一镇一名医,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吴飞驰与刘良院士团队,西去云南会泽,在此创办首块试验田。院士工作站扎根基层县乡镇医院,疼痛专科拔地而起,服务惠及上万百姓。“会泽模式”入选中央党校乡村振兴经典案例,形成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有效路径。

在湖南汉寿,一个依托县域医共体兴起的示范点,专科如星火燎原,辐射24家乡镇医院,实现医院、科室、乡镇卫生院、医生、患者“五方共赢”。四年间科室收入翻倍,跃居全院之首。

更可贵的是,吴飞驰牵头的《县域医共体风湿与疼痛共病专科建设模式构建与区域应用示范》课题项目,首次提出“风湿与疼痛共病整合管理”体系,一举填补跨学科研究空白。

这每一步,都在向“痛”的堡垒掘进冲刺!

坐落于怀化高新区的正清总部,窗外青山如黛,远处怀化国际陆港轮廓渐展。

一场骤雨初歇,山色空蒙,云气氤氲。吴飞驰蓦然抬首,远山之巅,一道绚丽彩虹横贯天际。那彩虹尽头,连接着“天下无痛”的终极彼岸。

手札

高光时刻

多年之后,再遇吴飞驰,他还是那个温文尔雅、书生意气的模样。头发依然黑亮,仍旧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见面时谈笑如故,只是身形添了几分圆融,儒雅中更显沉稳气度。

三十年前,这位从繁华都市远道而至的追梦者,乍到怀化,租住民房,吃着盒饭,与职工打成一片,毫无医学硕士的清高架子。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恐怕自己也未曾预见,未来岁月里所遭遇的惊涛骇浪与世事沧桑。

人生几十年,潮起潮落,有低谷沉落之处,必有高峰耸峙之时。吴飞驰三十余载创业征途,便是这跌宕起伏的生动注脚。

当问及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吴飞驰淡然一笑。其回答令人意外。“在怀化市的一次篮球联赛中,我一节比赛里,飙中了7个三分球。”他继而反问道,“这,算不算?”我毫不犹豫:“算!”心中惊叹,眼前这位企业家,竟有如此毅力!那篮球划破赛场之际,必定是喝彩阵阵。

他又提及一件参政议政的往事。他用同样语气征询我:“这,算不算呢?”

那是一次全国人大赴湘调研药品管理法修订的座谈会,他应邀参加汇报。他一口气提了6条意见,后悉数被采纳。

“算,当然算高光时刻!”我由衷赞叹。

吴飞驰深爱怀化这片土地。这里出了个袁隆平,亦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根青风藤”是否能创造新的传奇?

为此,吴飞驰提出“湖南西部中药谷”构想,而后,“中国南方中药谷”孕育而生。作为省人大代表,他屡次在两会上振臂疾呼,为打造“中国南方中药谷”、重振民族中医药之魂而呐喊。这后来也成为怀化地方上会的集体建议,纳入政府决策视野。

他为南方“山银花”产业发展步履不停,开启新的百亿山银花全产业链布局:启动山银花集散中心、1500亩山银花GAP基地建设,开展了山银花ISO国际标准课题研究,力争山银花成为“怀六味”中第三个中药材ISO国际标准,抢占全国山银花的标准、技术、交易、使用“四大”高地。

当中国中医药协会副会长多年,他喊出了“愿天下无痛”的宏愿,备受同行认同。

然而,纵使荣誉加身,光环璀璨闪耀,在吴飞驰的心中,并非其定义的“高光”。或许就是超然物外的这股“书生气”,才映照出他最本真的灵魂底色。

责编:黄利飞

一审:黄利飞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工人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