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医院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研究:以人文医疗为视角

卞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6 17:27:08

推广

■卞红

摘要:在 “健康中国” 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公立医院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人文医疗视角,系统剖析当前融合实践中存在的党建业务 “两张皮”、思政教育精准性不足、协同机制缺失等核心问题,从目标导向、组织保障、教育融合、实践融合、监督评价五个维度构建全链条融合机制。同时,文章提出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创新浸润式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思政 + 健康” 服务标准等推进策略,旨在为医院实现党建、思政教育与健康管理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施。​

关键词:健康中国;党建业务融合;思政教育;医院管理;人文医疗​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公众健康需求正从疾病治疗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变,对医疗服务的人文属性提出更高要求。《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需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推动形成“政治引领、文化聚心、专业发展”的管理格局。然而,当前实践中部分医院存在党建与健康管理“目标分离”现象,思政教育未能有效融入诊疗服务流程。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研显示,78.6% 的三级医院尚未建立系统性健康管理思政考核指标,62.3%的青年医护人员认为现有思政培训与临床实践关联度不足。在此背景下,探索党建引领下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成为破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瓶颈的关键命题。​

1.2 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突破传统医院管理理论局限,构建“党建引领-思政赋能-健康管理”三维融合理论模型,丰富公立医院党建与业务耦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层面,通过机制创新与策略优化,为医院提供可复制的融合路径,助力解决服务流程碎片化、职业精神培育虚化等现实问题,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二、党建引领下医院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2.1 党建引领的核心价值: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公立医院党组织通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五大职能,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在战略传导方面,推动“预防为主”理念融入医院发展规划,如某三甲医院党委将“老年健康管理中心 ”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配套成立党员攻关小组突破技术瓶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组织迅速响应,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公立医院党委组建1.2万个党员突击队,承担80%以上重症救治任务,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2 思政教育的赋能作用:职业精神培育的核心载体​

思政教育从价值塑造、素养提升、文化凝聚三个维度提升医疗服务软实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以“党员先锋岗”创建与技能比武结合,激发敬业精神,促进专业技能提升;开展医患故事分享会、医德医风论坛等活动,构建“尊重、关怀、奉献”的组织文化,增强医院凝聚力。​

2.3 健康管理的人文内涵:从技术服务到价值服务的升级​

现代健康管理超越生物医学范畴,强调“生理-心理-社会”整体照护。服务内容从疾病筛查拓展至健康风险评估、心理干预、康复指导等全周期服务;服务模式从单向诊疗转向医患共同决策,如糖尿病管理中融入家庭照护者培训、患者同伴支持小组;服务目标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某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持续干预三年使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3%。​

2.4 融合的理论逻辑:协同理论视域下的系统优化​

依据协同理论,党建、思政、健康管理三大子系统通过目标协同、资源协同、过程协同实现耦合增效。三者统一于“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党建资源与业务资源交叉复用,思政教育嵌入健康管理全流程,如在体检报告解读中融入心理健康疏导,在慢病随访中开展用药依从性伦理教育。​

三、医院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问题分析

3.1党建与业务“两张皮”

党建活动多停留在理论学习,与健康管理业务目标衔接不足。如部分医院“主题党日”未围绕健康管理难点(如老年群体健康干预)设计议题,导致党员作用难以在业务一线体现。

管理层对“党建引领业务”理解偏差,重形式轻实效;缺乏党建与健康管理联合考核机制,导致科室间协同动力不足。

3.2 思政教育针对性缺失

教育内容以通用理论为主,未结合健康管理场景。例如,针对体检中心医务人员的思政教育未涉及“隐私保护伦理”“体检报告解读沟通技巧”等专业情境;教育方式依赖集中授课,80后、90后医务人员参与积极性不足。

思政工作者缺乏医疗业务知识,未建立“需求调研—内容定制—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滞后,未能利用短视频、情景模拟等新兴形式。

3.3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不足

健康管理流程中缺乏思政元素嵌入。如慢性病管理仅关注指标控制,未将“患者心理支持”“家庭照护者培训 ”纳入服务体系;部分医务人员在健康咨询中态度生硬,忽视患者情感需求。

医院未将“人文关怀指标”纳入健康管理质量考核体系;医务人员培训中缺乏“思政理念— 服务技能”融合课程,职业价值观与操作规范未能深度结合。

当前融合已在文化、服务、公益层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深层矛盾集中于党建业务协同机制、思政教育精准性、服务流程设计等方面。破解这些问题需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考核创新等维度系统推进,以实现从“形式融合”向“效能融合”的跨越。

四、党建引领下医院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的构建

4.1 目标导向机制:构建“三维一体”价值坐标系​

以“患者需求”为原点,确立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务人员全面发展、医院可持续发展三大核心目标。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将思政教育倡导的人文关怀融入健康管理,如在儿童保健科设置“党员爱心诊室”,在安宁疗护病区开展“生命教育”主题党日。促进医务人员全面发展,实施“双育工程”,将职业精神培育与专业能力提升同步推进。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通过融合机制优化管理模式与服务流程,确保医院坚持公益性原则。

4.2 组织保障机制: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协同-党员示范”三级架构​

党组织需明确方向引领、决策制定与执行、协调各方关系等职责。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的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兼任主任。完善工作机制,将党建工作融入健康管理和思政教育各环节,建立“党建 + 业务”双考核体系,如华中某医院将“家庭医生签约率”“老年人健康管理达标率”纳入支部KPI,2023年相关指标同比提升15%。​

4.3 教育融合机制:构建“场景化、浸润式”培育体系​

入职培训阶段,设置“医疗初心”实践课;岗位培训开展“案例工作坊”;继续教育采用 “学术沙龙 + 红色研学”模式;日常教育通过微信小程序推送“思政微故事”。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医德医风考评,将思政表现纳入绩效考核。​

4.4 实践融合机制:打造“服务链-价值链-情感链”闭环​

通过在门诊设置党员导医岗、开展医护患三方座谈会,实现健康服务场景渗透;实施红色健康行计划,组织党员专家团队到革命老区开展全链条服务;建立健康管理叙事库,开展生命见证者活动,构建医患情感联结。​

4.5 监督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全过程”评估体系​

从党建工作、健康管理、思政教育三个维度设计指标,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查、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建立反馈改进机制,将评估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形成 “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

五、推进党建引领下医院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建议

5.1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能力​

优化党组织设置,依据学科与业务特点划分党支部,选拔政治与业务能力双优的党员组建党支部班子并开展轮训。严格落实“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制度,创新学习形式。设立党员示范岗,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党建融入医院发展战略、项目实施及绩效考核。​

5.2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性​

打造微信公众号、内部网络学习载体等线上思政教育阵地,推送党的理论、行业政策等内容,并开展在线讨论、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如结合工作实际的主题党日活动、社区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让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定期讲座、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关注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素质与工作效率。

5.3完善健康管理体系,强化与思政教育的协同​​

运用PDCA循环优化健康管理流程,制定系统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中嵌入“思政关怀提醒”功能,制定《人文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医务人员、患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间的信息互通与互动,推动融合发展。​

5.4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促进融合发展​

培育特色医院文化,挖掘历史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理念,通过编写文化手册、举办文化节等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多渠道宣传融合工作成效,树立先进典型。结合节日开展文化活动,如“七一”红色主题党日、“5・12”护士节表彰活动等,将党建、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营造积极文化氛围,推动深度融合。

六、结语

本研究围绕党建引领下医院健康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展开,理论上阐明三者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实践中剖析现状并构建五大融合机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其有效性。但研究存在案例有限、数据准确性待提升、缺乏动态研究等局限。未来可扩大案例范围、优化研究方法、加强动态跟踪,关注新政策影响,优化融合机制,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责编:严万达

一审:郭利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