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刘亚平:从“宣传媒介”走向“艺术表达”——康移风连环画创作浅述

  湖南文联   2025-06-26 10:57:08

图片

从“宣传媒介”走向“艺术表达”——康移风连环画创作浅述

文|刘亚平

《煤海铁人》 1978年  康移风(与邓辉楚合作)

《煤海铁人》 1978年 康移风(与邓辉楚合作)

近日,由湖南省文联指导、湖南美术馆主办的“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康移风”在湖南美术馆展出。展览分为“地心之光”“笔触人间”“山河壮歌”3大主题,引领观众开启康移风艺术世界的大门。

在“地心之光”文献区域,一幅幅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连环画作品静静陈列,它们是康移风在20世纪中后期分别为湖南美术出版社与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心创作的艺术结晶,涵盖1978年的《煤海铁人》(与邓辉楚合作)、1981年的《金跳蚤》、1983年的《智斗叛徒》、1985年的《黄金案》(与邹建平等合作完成)、1987年的《护宝歼敌》、1988年的《扎蒙和皮西阿斯》、1989年的《龙剑行动》《白蛇肉》和《五朵杜鹃花》、1991年的《血溅东山》、1993年的《飞出樊笼》等,每部作品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康移风1947年2月出生于湖南新化,自幼喜欢画画。他于1969年1月被下放到湖南涟源万宝公社芭蕉大队,那段岁月里,他并未因生活的困苦磨灭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反而开启了连环画及宣传画等的创作之旅。虽然创作环境艰苦、资源匮乏,但他的艺术热情却如星星之火,在困境中熊熊燃烧。此后,康移风又到桥头河煤矿青山工区、涟邵矿务局机关的不同岗位历练。这些经历,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他的艺术才华,让他的连环画创作技艺愈发精湛。

20世纪80年代,连环画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凭借着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特点,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小人书”的热潮,这既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加速推动着中国进入“图像化”时代。康移风凭借着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和对时代的深刻理解,用画笔将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康移风既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用画笔精准捕捉时代的精神风貌;又深入挖掘传统历史题材,将创作视野投向浩瀚的历史长河;更借助寓言故事这一载体,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多元的艺术天地中尽情挥洒创作才华。

康移风把目光聚焦于社会现实,并于1978年与邓辉楚携手创作了连环画《煤海铁人》。故事以涟邵矿务局立新煤矿南塘井采煤队党支部副书记喻雨初为原型,讲述了他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煤海铁人》巧妙地将现实人物事迹与艺术创作相融合,一经推出便在当时引发了热烈反响。

与此同时,康移风还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历史题材佳作,如《智斗叛徒》《黄金案》(与邹建平等合作完成)、《护宝歼敌》《龙剑行动》《血溅东山》《飞出樊笼》等。以《智斗叛徒》为例,作品以革命题材为基石,通过生动鲜活的画面,将地下斗争的故事娓娓道来,精准契合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英雄主义与集体记忆重建的迫切需求。

康移风还大胆尝试,将创作触角延伸至寓言领域,积极探索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如《金跳蚤》《扎蒙和皮西阿斯》《白蛇肉》《五朵杜鹃花》等。仔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康移风以寓言故事为创作切入点,巧妙地从贪婪、诚信、感恩、友谊、爱情等关键词出发,展现出别样的创作视角。

在创作技法上,康移风尤为重视多元技法的融合创新,他主要运用线描、水墨、水彩,让东西方艺术元素相互交融、彼此渗透。他将具象写实的精微刻画与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精妙结合,为连环画创作赋予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例如在《智斗叛徒》《黄金案》《护宝歼敌》《血溅东山》《飞出樊笼》中,康移风主要运用传统线描与水墨技法创作,其线条呈现出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态势,连贯自然、一气呵成,质感鲜明且强烈,赋予了作品以东方美学特质。而在《煤海铁人》《龙剑行动》中,康移风在保留传统技法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素描创作,通过光影处理,营造出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使人物轮廓更加清晰、鲜明,人物形态也更加准确。在人物表情塑造方面,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面部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情感、性格展现得细致入微,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为连环画创作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兴媒介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在这股时代浪潮的席卷之下,连环画市场空间渐渐被新兴媒介所挤压,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但回望康移风的连环画创作,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的生动视觉注脚,同时也是时代精神与个人艺术追求的交融映现。其作品不仅承载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社会对历史、革命、人性等议题的集体沉思,更通过绘画技法的多元探索,引领连环画从“宣传媒介”走向“艺术表达”。在数字媒介主导的当下,康移风的创作实践启示我们:图像叙事应深深扎根于时代的沃土,同时坚守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方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不朽的印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