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茶山上的岩韵花香

赵丈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6 08:17:52

天梯茶山白石园

湘鄂交界处的龙窖山,群峰叠嶂,云雾缭绕。晨雾氤氲时,山峦若隐若现,岩壁银翠相映,数千亩茶园点缀在这幅水墨丹青之中,与瑶寨斑驳的石墙共同勾勒出天然画卷。这里云雾携裹山泉润泽,终年滋养着岩缝间的茶树,尤以天车岭“千亩天梯茶山”最为奇绝。溪水自岩隙渗出,清泉沿茶丛流淌,梯田在雾霭中若隐若现,恰如清代万年淳诗云:“岩缝石隙露数株,一种香味极易识。”白石毛尖便在这“云雾滋养、岩泉润泽、矿质富集”的秘境中自然天成。

长在岩石上的白石茶

临湘茶史源远流长,宋代《宋史·食货志》“岳、澧产茶”的记载,已勾勒出南方茶马古道商旅络绎的盛况。明隆庆年间《岳州府志》(1570年)物产篇首次确立其品质标准:"临湘茶出山阴者佳,其味清冽",道出产地与风味的独特关联。至清同治《临湘县志》(1872年)更精确定位:"茶产龙窖山者佳,其生于岩罅者,味尤甘冽",正式将岩缝茶的卓越品质载入史册。

尤为珍贵的是,湖南省茶叶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朱先明教授,在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1953年档案中,发现泛黄的记录——临湘茶曾托杨开智老人(毛主席的内兄)作为特供茶品送往中南海。这段尘封往事在《魅力湘茶》中再获佐证: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途经长沙时,省委领导专备君山银针与白石毛尖相迎。岩茶的清韵与伟人茶盏的相遇,不仅续写了临湘茶的当代传奇,更成就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茶缘佳话。

作为高档绿茶的代表,白石毛尖以“鲜、嫩、匀、净”著称。其外形肥壮匀整,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柔软,独具岩韵栗香。丰富的茶多酚、茶氨酸与维生素含量,以及持久的高香特征,都是高山云雾茶的天然馈赠,更赋予其抗氧化、调节代谢和保护心血管等健康功效。

采茶女在图画间

品质形成的精髓,蕴藏在传承人与制茶师手掌和铁锅的默契配合中。清晨采摘的嫩芽需经历三大关键工序:竹席摊晾时,山风拂去青涩气息;铁锅杀青间,师傅以掌为器,令鲜叶由翠绿转为嫩黄;慢揉细焙中,栗香与兰韵渐次交融。这项看似质朴的技艺,实则是温度、湿度与时间的精准把控——其中180-200℃的杀青锅温调控至关重要:过高则焦糊,不足则晦暗。正是这般“因茶制宜”的匠艺,使临湘群体种在1981年湖南省名茶评选中脱颖而出,最终将“湖南八大名茶”的殊荣载入《人民日报》。

如今,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正在白石千车岭的云雾间焕发新生。白石毛尖传承团队以老中青三代接力传承,年轻一辈如春茶般茁壮成长——他们用镜头记录炭火明灭的瞬间,以数据解析岩韵的奥秘,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中,探索茶香的无限可能。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仍在滚烫的铁锅中揉捻时光,每道皱纹都铭刻着茶叶蜕变的密码。岩缝间的古茶树依然在晨露中萌发新芽,而白石毛尖的故事,正在书写崭新的篇章。(作者 赵丈田)

责编:兰萍

一审:兰萍

二审:刘宇丽

三审:丁会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