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6-25 10:42:39

文|陈扬淋
近日荔枝逐渐上市,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道尽了大唐盛世背后的骄奢与荒诞,也让人好奇此间的种种故事。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企鹅影视、留白影视出品,曹盾、高翔执导,马伯庸担任故事顾问,雷佳音、岳云鹏领衔主演,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的《长安的荔枝》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幕。该剧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以独特视角展开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让观众透过一颗小小的荔枝,看到权力的阴影、人性的光辉与现实的映射。

权力压迫下的挣扎
《长安的荔枝》故事起始于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在杨贵妃诞辰之前,从五千余里之外的岭南将新鲜荔枝运抵长安。荔枝保存难度极大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想完成这一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长安城九品小吏李善德在毫无防备间,被同僚设局推入这趟生死赌局,但是为保女儿李袖儿余生安稳,李善德最终无奈启程前往岭南。

这一任务的背后,是权力的任性与傲慢。贵妃的一句想吃荔枝,便让无数人力、物力、财力为之运转。李善德作为底层执行者,成为权力压迫下的可怜蝼蚁。他四处奔波,寻求解决之法,却处处碰壁。当地官员的不配合、经费的短缺、运输方案的重重困难,都让他举步维艰。这一场景,与现代职场中,员工被领导布置不合理任务,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完成的困境如出一辙,深刻反映出权力体制对个体的无情碾压,以及小人物在其中的挣扎与无奈。

复杂多变的人性
在这场荔枝转运的冒险中,不同人物的人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善德虽身处绝境,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良知与底线。他凭借着对算学的精通和执着的精神,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延长荔枝的保鲜期,从一次次失败中寻找希望。在与侗女阿僮、商人苏谅等人的合作中,他收获了真挚的友情与爱情,这些情感成为他在黑暗中前行的动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场中那些追逐权力与利益的丑恶嘴脸。赵辛民、何有光等人为了讨好上级,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对李善德百般刁难、算计。他们阿谀奉承、勾心斗角,将官场变成了一个黑暗的战场,尽显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而阿僮、苏谅等人给予李善德的帮助与支持,又让观众看到黑暗中的温暖光芒。剧中这种人性善恶的强烈对比,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在权力与利益面前,人性的复杂多变,同时也为那些在黑暗中坚守善良与正义的微光而感动。

真切的还原和细致雕刻
除了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剧情,《长安的荔枝》在制作上也尽显匠心。剧组在场景搭建、服装道具、礼仪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考据,力求还原大唐盛世的真实风貌。从长安的繁华市井到岭南的自然风光,从官员的服饰到驿站的布置,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剧中对于荔枝保鲜技术的呈现,如 “分枝植瓮法”“盐洗隔水法” 等,不仅让观众大开眼界,也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剧中对唐代驿站制度的描绘,包括水陆驿站的分布、经费消耗等细节,也让观众对当时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丰富而细致的历史元素,不仅增强了剧集的观赏性,也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这部剧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还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映照。李善德的经历,就像是当代无数打工人的缩影。背着房贷的压力,被同事甩锅,面对领导不合理的要求只能默默承受,为了完成任务加班加点、绞尽脑汁。剧里的职场规则、人际关系,与现代职场并无本质区别,让观众在观看时能轻易代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同时,该剧也让我们思考在现实困境中,如何像李善德一样,坚守自己的初心和原则,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腐蚀。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时代,保持内心的那份善良与执着,显得尤为珍贵。
叙事张力的不足
尽管《长安的荔枝》在权力隐喻与现实映照上颇具巧思,但叙事层面仍存在值得打磨的空间。当李善德在岭南与阿僮、苏谅的情感线展开时,部分桥段的戏剧冲突略显刻意。例如商人苏谅突然掏出全部身家支持转运的情节,缺乏足够的动机铺陈,让人物行为逻辑陷入“工具人化”的漏洞之中。这种为推动剧情而设置的强情节,削弱了小人物在绝境中挣扎的真实质感,让故事的真实性降低。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现实映照的尺度把握问题。剧中将唐代驿道运输与现代职场KPI的类比虽具新意,但部分桥段过度强调符号化对应,反而消解了历史语境的独特性。当“打工人困境”的现代性解读淹没了唐代漕运制度的特殊性时,这部以历史为骨的作品,难免陷入“借古喻今”有余而“以古鉴今”不足的创作陷阱。若能在权力结构的跨时空共性中,更多保留唐代特有的制度细节与社会风貌,或许能让这场“荔枝转运”的历史寓言,兼具更厚重的史学价值与更锐利的现实批判力。

《长安的荔枝》以一颗荔枝为线索,编织出一张权力、人性与现实交织的大网。它从历史文化、人物塑造、艺术表现三个维度发力,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更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刻画,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这颗穿越千年的荔枝,带着历史的余温,在荧幕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成为一部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