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实现防汛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双向赋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4 09:26:58

文/敬政豪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极端暴雨洪水发生频率升高,局地降雨强度大,我们要闻汛而动、以迅应汛,既要扛牢防汛减灾的政治责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要在风险挑战中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屏障,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系统谋划厚植发展优势,方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双向赋能,书写中部崛起的湖南答卷。

织密预警防护网,打造安全发展“压舱石”。防汛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唯有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防灾减灾体系,方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保驾护航。精准监测预警,当好险情“瞭望哨”。依托X波段测雨雷达、三维EGIS电子地图等数字化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动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数据共享,建立“雨情+地质+人口”智能预警模型,实现分钟级雨情追踪与多维度风险研判。动态隐患排查,筑牢风险“防火墙”。聚焦湖区堤防、山区地质灾害点、城区易涝区,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整治,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微治理”工程,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削坡减载、植被加固,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清肠行动”,打通地下管网堵点,提升内涝治理能力。健全应急体系,锻造抢险“尖刀连”。落实631”预报预警叫应机制,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包保责任体系,确保行政责任人、基层巡查员责任到人,前置抢险队伍与物资,在险工险段预置冲锋舟、沙袋等装备,开展多部门联合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厚植科技新优势,点燃创新发展“强引擎”。科技赋能既是防汛减灾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湖南须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实现安全能力与产业能级双提升。智慧防汛破难题,推动技术“攀高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防汛领域应用,研发“雨情 水情 灾情”智能分析系统,支持企业开展防汛装备技术攻关,推动水下探测机器人、智能监测传感器等产品产业化,培育应急科技产业新增长点。数字转型激活力,赋能产业“新赛道”。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依托防汛信息化建设成果,加快5G、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农业领域应用,引导工程机械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数字农业、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创新生态聚合力,培育发展“厚沃土”。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防汛减灾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给予专项支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应急科技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设立应急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统筹治理一盘棋,绘就协同发展“新图景”。统筹防汛与发展,须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构建协同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区域协同强根基,共筑安全“共同体”。强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中丘陵区、湘西山区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物资调配、抢险联动,将防汛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协同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提升流域整体防灾能力。产防融合育新机,拓展发展“增长极”。立足湖南产业优势,将防汛减灾需求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支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开发高端抢险装备,推动山河智能应急救援设备走向全国,依托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景区,发展防灾科普研学旅游,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绿色发展提质效,守护生态“生命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防汛工程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实施“生态护坡”“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河湖生态调蓄能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实现防洪保安与生态建设双赢。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防汛减灾与高质量发展的“双线作战”中,我们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屏障,用处处奋勇争先的进取心激活发展动能,在守护三湘安澜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篇章,让安全与发展的交响在潇湘大地久久回荡。

(作者系邵阳市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

责编:昌小英

一审:昌小英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