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3 15:22:3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23日讯(通讯员 蔡新智)
曾几何时,天井山起伏的丘岗上,裸露的岩土与稀疏的植被勾勒出贫瘠的图景,风蚀水侵下,土地支离破碎,生态脆弱不堪。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只能在石缝间艰难觅食,守着荒山望而兴叹。
然而,今日登临天井山,放眼望去却是另一番天地。层层叠叠的生态茶园、果园如绿色锦缎铺展于山峦之间,智能滴灌系统正精准滋养着每一株作物,无人机群如精密仪仗队掠过林海上空执行巡护任务。曾经的“生态赤字”之地,正上演着科技点化荒山为“金山”的奇迹。
井泽茶山:万良臣的“银锄精神”
去年盛夏大旱,万良臣老人苦心经营的油茶林旱情严峻,濒临枯萎,年过八旬的老茶农心急如焚。在区老科协林业专家徐梦奇和天赋油茶合作社负责人彭正其的支持下,毅然投入资金10余万,决心解决灌溉难题。他请来专业打井队,顶着烈日反复勘测,最终在山腰为自家油茶园成功打出一口160米的深井,并配套建设36立方蓄水池和灌溉管网。汩汩清泉通过管道精准滴灌,及时滋养了干渴的油茶林。“这口井真是救命的泉!”看着油茶树重焕生机,乡亲们无不对万老的果断与付出赞叹不已。
这口“生命井”的成功,同样凝聚着彭正其等区老科协专家们的心血。他们常年奔走在山乡,年均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200多次,为这片土地倾注了不竭的深情与希望。如今,万老的油茶林已是花满枝头,丰收在望。那汩汩清泉,正是新时代“银锄精神”最动人的回响,深情守护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绿野。
以草养茶:方荣华的“绿色兵法”
“草不是敌人,是战友!”在天井山车世学有机茶园里,茶叶专家方荣华拨开茂密的杂草,露出湿润的泥土,向茶农们传授“养草”秘诀---颠覆传统的“以草养茶”。
起初,茶农们疑虑重重:“祖祖辈辈见草就除!”但在方荣华的指导下,他们实践了“三步妙招”:“挑草养”(选留益草保墒)、“割草喂”(覆盖增肥抑草)、“招虫帮”(生态控害)。这套看似“懒办法”的“绿色兵法”,显著改善了茶园小气候(尤其抗旱)、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更是守护了水土生态。
这套“以草养茶”的“绿色兵法”,效果出人意料。用这片“草战友”滋养出的茶叶,精心制作的黄茶一举斩获全国金奖。 这一成功更直接助推方荣华团队获批100万元农业科技项目资金。这片用“绿色兵法”换来的“金叶子”茶园,正为当地茶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林下淘金:徐梦奇的“双赢策略”。
在许市镇的油茶林下,君山区老科协林业专家徐梦奇正向种植户展示他的“林下银行”理念:“单靠榨油十年回本,我要让土地月月生钱。”他指着的是林下蓬勃生长的黄精苗。
起初,种植大户邓鑫海对“油茶林套种药材”疑虑重重。认为“树荫底下草都难长?”徐梦奇用土壤检测报告现场释疑解惑。利用油茶喜阳、林下阴湿的特性,套种黄精、金菊、玉竹等药材,可实现空间互补,共享林地管护更使药材种植地租成本直降70%。在160亩油茶园试点中,邓鑫海套种黄精40亩、金菊120亩,三年亩产值达8600元,油茶坐果率还提高了25%。“去年仅黄精苗就回本10万,”邓鑫海惊喜不已。套种药材亩均增收3000元,加上发展周期仅45天的林菌等模式,其合作社年收益激增40%。目前,该模式已带动全镇228户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户均年增收7000元,昔日的低效林地已成为“绿色宝库”。
这一显著成效催生了更高目标。徐梦奇、彭正其正积极推动申报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省级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其创新的“油茶遮阴--药材覆地--落叶肥土”生态模式,已辐射周边18个村,发展林下药材800亩。套种区油茶亩产突破850斤,增产35%,病虫害减少40%。省专家组考察后高度肯定该模式,认为其有效破解了丘陵地区“绿而不富”的产业瓶颈。
君山区老科协原副会长邵坚考察天井山两茶产业基地时指出,许市镇要立足优势,做好“两茶一果”(茶、油茶、特色水果)大文章,积极发展山地“银发经济”,让老人们都有富裕的“养老钱”。还可以开发竹笋加工等适老产业,在精细化管理中挖掘更大效益。区老科协副会长党佑坤强调,要直面挑战、更新观念、优化服务,千方百计激活农户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责编:张佳玲
一审:冯铁
二审:张一新
三审:闵皓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