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丨在银幕光影中,探寻真实的非洲图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3 08:07:49

苏丹电影《再见,茱莉娅》海报。

文|王东

近期在长沙举办的2025年中非电影周24部展映影片中,有19部原汁原味的非洲电影。通过这些影片,我们多维度了解非洲电影的叙事风格,了解非洲本土的文化内核,看到了符合非洲现实的多元形象。

非洲,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陆,有54个国家、约2000种语言,拥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其文化多样性远超我们想象。但全球电影市场仍在用笼统概念进行文化打包——提起非洲,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贫瘠的土地、肆虐的饥荒和动荡的局势。其实,这些都是在西方电影视角下长期被符号化、扁平化、碎片化地呈现,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这是对非洲文明复杂性的消解,更遮蔽了非洲电影人自身的叙事主体。

长久以来,虽然在世界文化版图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但非洲电影始终在困境中坚守,在探索中前行。近年来,非洲各个国家的电影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逐步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如同多棱镜,折射出这片大陆鲜为人知的多元面貌与深厚底蕴,带领观众跨越偏见的鸿沟,重新认识真实而立体的非洲。

挣脱枷锁:

非洲电影的文化觉醒

电影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其实并不晚,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1896年埃及开罗就有了电影放映,1912年南非开始制作新闻片,由于深受殖民主义影响,作品往往成为西方凝视下的“他者叙事”,以至于电影与现实出现文化断层。1935年,埃及成立了电影制片厂,尽管在随后十年间每年产出十多部电影,但基本只在阿拉伯世界传播,不能称之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洲电影。

随着非洲各国家的独立与文化觉醒,本土电影人开始掌握话语权,用镜头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非洲电影”,是1963年塞内加尔导演奥斯曼·桑宾拍摄的《马车夫》,它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位马车夫意外闯入城市禁地的经历,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百态和阶级制度。这部短片透过马车夫的眼睛,让我们看到当时真实的非洲社会。三年后,奥斯曼·桑宾拍摄的《黑女孩》,被称为第一部“非洲电影长片”,不仅让桑宾获得“非洲电影之父”的美誉,更让非洲电影首次登上国际舞台,荣获1966年法国尚维果奖。

此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导演挣脱西方叙事的枷锁,用影像打破认知霸权,从非洲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中汲取灵感,开启了非洲本土电影创作的新征程。

多元叙事:

非洲电影的斑斓画卷

1974年,塞内加尔导演萨菲·法耶的《来自乡村的信》,用诗化的视听呈现本土视角下的非洲乡村日常。1976年,埃塞俄比亚导演海尔·格里玛的《收获:3000年》,在非洲农民贫苦的日常中注入反对阶层压迫和殖民统治的主题。1979年,阿尔及利亚导演阿夏·叶如巴尔的《雪诺瓦山的妇女之歌》,用女性主义的眼光观察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现状。

20世纪80年代,非洲电影的创作中频繁出现传说和传统艺术。90年代,如塞内加尔导演马贝提的《土狼》等影片,为非洲电影注入现代主义的气息。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普及,电影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电影新人不断涌现,非洲电影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纷纷设立单元展映非洲电影,让更多人关注到了非洲电影。

非洲电影在美学风格上独树一帜,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成为显著的标识。导演们善于捕捉非洲广袤大地的壮丽景观,无论是撒哈拉沙漠的金色沙丘,还是东非大草原的生机勃勃,都被镜头赋予了诗意的美感。另外,音乐与舞蹈元素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充分运用,节奏强烈的鼓点、热情奔放的舞蹈,不仅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更成为展现非洲文化灵魂的重要载体。透过非洲电影这一扇窗,我们得以看到非洲不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斑斓画卷。非洲电影不仅重塑了世界对非洲的认知,也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搭建了桥梁。

瑙莱坞:

非洲电影的全球叙事

我们知道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在非洲有个“瑙莱坞”。时至今日,尼日利亚拥有非洲大陆最繁荣的电影业,并以2000部以上的年产量成为超过美国、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工业国。

1990年以前,高昂的电影制作成本让尼日利亚电影发展举步维艰。1992年,商人肯尼斯·奈布为处理从中国台湾进口的大量录像带,拍摄了《奴役生活》,没想到这部作品意外走红,75万盘录像带被一扫而空,引发了尼日利亚电影创作的热潮。如今的瑙莱坞,拥有近百万从业人员,年销售收入达2亿—3亿美元。瑙莱坞电影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深受观众喜爱,拥挤的市场、嘈杂的交通都被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普通家庭在贫困、失业、家庭矛盾等问题中的挣扎与奋斗,也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同时,瑙莱坞还搭建起了泛非洲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扩大影响力。

在这个平台上,非洲人得以自由地探讨泛非洲电影、文化以及非洲人的认同理念。此外,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瑙莱坞电影在非洲本土取得成功后,开始吸引跨国媒体巨头的关注。2007年,美国媒体巨头时代华纳与康卡斯特结成联盟,共同推广瑙莱坞电影,瑙莱坞电影人也积极在好莱坞设立办公室,吸引好莱坞的电影投资者,逐步与全球电影生产网络建立联系,不断拓展自身的电影市场。

光影共情:

中非电影周促进文明互鉴

在2025年中非电影周展映电影《还愿仪式》映后见面会上,我作为中国电影导演代表,有幸与坦桑尼亚电影导演马丁·汉杜通过视频连线,展开了一场“中非电影导演隔空对话”,引发观众对非洲社会变革与中非影视合作的深度讨论。对话最后,马丁导演邀请我去坦桑尼亚合拍发生在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时的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让这条承载着建设者血汗的铁路,成为触动两国观众的情感纽带。虽然我们相隔万里,但电影这门世界通用语言,把我们连接了起来,也是这些电影,让我们看到在不同文明交融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在另一部备受瞩目的影片《掘墓人的妻子》的映后交流会上,我与索马里驻华大使和丹·奥斯曼·阿布迪进行了交流,她用流利的汉语说,当人们听到“索马里”三个字时,首先想到是海盗,而《掘墓人的妻子》正是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索马里人跟世界上所有人一样,有痛苦,有欢乐,有着骨子里的人性向善。

在中非电影周,我通过一部部非洲电影,在光影流转间,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魅力与温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非洲形象。中非电影的交流,不是表面上的相互展示,而是一次次“看见”的过程,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境遇,在陌生的影像中辨认出熟悉的情绪。

当长沙的烟火遇见非洲的星空,银幕成为传递文明的窗口,中非文明互鉴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篇章。每一部电影就是一颗中非友谊的种子,每一束光影都是一座中非交流的桥梁。让我们继续以光影为针,以色彩为线,共赴跨越山海的银幕之约,感受直抵心灵的光影共振!

责编:胡雪怡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