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2 17:26:02
文|肖钊 王芝涵
20世纪60年代展开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壮丽篇章。无数建设者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以“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豪情壮志,有力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调整,并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当前,湖南省正以“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引领,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诸多如中联重科、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这些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征程中担当主力军角色的企业,其血脉中始终传承着三线企业的红色基因。弘扬三线精神,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发展合力,进而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现实需要。
传承艰苦创业精神,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筑基固本。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白手起家,以钢钎凿穿雪峰山、用铁轨贯通湘黔线、靠火车拉来怀化城,锻造了湖南制造业的钢筋铁骨。当前,湖南要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更是必须赓续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一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政府部门及广大干部须视企业发展为己任,永葆创业激情,强化服务意识,聚焦产业链堵点痛点,精准把握科技、产业、资本、市场与管理规律,靶向破解企业难题,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湖南最鲜明的标识。二要高效开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亟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广大建设者当效仿深入大山的三线建设劳动者,怀揣大山里建新城的勇气,发扬战天斗地的劲头,推动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精准发力产业攻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进程中,技术瓶颈、资金压力、市场壁垒等挑战在所难免。科研人员与企业员工须秉持爱岗敬业、敢闯敢拼的作风,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尤其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领域发扬艰苦创业的钉钉子精神。唯有永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业锐气,方能在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征程中筑牢根基。
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凝聚发自内心的磅礴力量。无数三线建设者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毅然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天当房,地当床,辣椒拌饭当口粮”,扎根艰苦地区,其精神支柱正是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可大力弘扬三线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将其转化为新时代团结奋进的澎湃动力。一要大力培育崇尚奉献、乐于奉献的社会风尚。引进人才既要靠政策待遇,更要强化其投身国家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崇高使命感与荣誉感。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元传播渠道,大力宣传默默奉献的三线建设典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崇尚奉献的浓厚氛围。二要精心培育秉持赤诚、甘于奉献的建设情怀。激励科技工作者、企业管理及生产人员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实干家的奉献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勇闯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的“无人区”,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不求短期回报,追求长远价值,矢志攀登科技高峰。三要着力培养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必须重视“大思政课”建设,深入发掘湖南三线精神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尤其要注重培育新时代“湖湘工匠”,将三线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运用AR、VR等技术复原建设场景,让青年群体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化历史认知,锤炼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坚毅品格。
强化团结协作精神,构筑整体推进的系统合力。三线建设时期,数百万建设大军有计划地“移民”、跨区域调配物资、共享技术成果的实践,优化了生产力布局,促进了生产资源和要素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实现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深刻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当前推进“三高四新”战略,更需以团结协作精神强化系统协同。一是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借鉴三线建设中“全国一盘棋”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长株潭一体化、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规划或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跨地域协作联盟,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强化产业优势互补。如中联重科联合省内多家配套企业组建的工程机械智慧施工创新联合体,正是新时代产业链协同攻坚的生动典范。二是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搭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院所支撑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揭榜挂帅”等联合攻关机制,在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等领域组建跨界研发团队,合力攻克复杂系统工程难题。三是完善国内国际双循环协作网络。引导企业以“抱团出海”模式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复制三线建设时期“厂所结合”经验,支持龙头企业携手科研机构共建海外研发中心,形成“研发在海外、转化在湖南”的协同开发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唯有以系统思维强化协同作战能力,方能将分散优势聚合为整体效能,为绘制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注入澎湃动能。
激发勇于创新精神,锻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在物资稀缺、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三线建设者并未因困境而退缩,反而秉承着大胆创新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三线精神中孕育的创新基因,为湖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因此,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态势,需将三线建设者敢为人先的开拓意识转化为突破关键技术的攻坚能力。一是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在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等领域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藩篱。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开展有组织科研,鼓励科研人员和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是要营造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引导,宣传三线建设中的创新典型,弘扬创新文化,形成支持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共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征集群众的金点子、新创意、好办法,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创造创优动力。设立创新奖励机制,重点表彰在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以此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实践。三是要优化创新生态。必须借鉴三线建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验,地方政府在资金、税收、人才保障等领域必须创新政策支持,让创新创业者、创新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身发展。要加强长期投入,重视基础研究,为创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建立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吸引顶尖科研人才,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科学支撑。要学习三线时期攀枝花冶炼钒钛磁铁矿首创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钒钛冶炼技术等的创新实例,跳出“内卷式”竞争,聚焦细分领域,建设顶级创新团队,狠抓关键技术创新,促进世界级的科创企业、创新成果不断孵化。
赓续红色血脉,方能永葆发展生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湖南更需以三线精神为纽带,将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激情转化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持久动力。当“艰苦创业”的号角与智能制造的浪潮共鸣,当“无私奉献”的情怀与科技报国的志向交融,三线精神必将在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壮阔实践中绽放时代华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注入磅礴的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编审,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2B0107”)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