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的味觉传奇——国宴名菜东安鸡的非遗匠心与产业腾飞@湖南日报

严 洁   湖南日报   2025-06-22 07:21:14

推广

在湘菜璀璨的星河中,东安鸡跨越千年,以酸辣鲜麻的独特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它不仅是国宴菜单上的常客,更是湖南东安县的文化图腾,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位列湘菜之首。

东安鸡的雕像。 (图片均由东安县委宣传部提供)

从偶然到经典的历史回响

从民间菜肴到国宴名菜,东安鸡的发展经历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东安鸡的诞生,源于一场美丽的“意外”。相传西晋时期,当地一厨师烹鸡时误将陈醋作料酒,为调和酸味,加入花椒、生姜调味,意外创制出酸香开胃的“陈醋鸡”。县令品尝后大为赞赏,这道菜遂在民间广泛流传。

东安县农村淘宝东安鸡展柜。 严洁 摄

唐朝时,一名东安籍厨师将“陈醋鸡”精心改良后带入宫廷。因其酸辣鲜嫩的口感备受后宫青睐,尤得一位贵妃喜爱,故被纳入宫廷御膳,更名为“贵妃鸡”,由此登上大雅之堂。

清末湘军名将席宝田(东安人)官至太子少保,宴请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臣时,以家乡“陈醋鸡”款待。众人赞其“酸辣爽口,六味俱全”,问及菜名时,席宝田因觉原名俚俗未敢直言。曾国藩遂以席氏“太子少保”官衔为据,提议称“宫保鸡”,此名沿用至民国初年。

北伐战争后,爱国将领唐生智(东安人)在南京宴请同僚,特命厨师烹制“宫保鸡”。宾客盛赞其“酸辣麻香、嫩脆兼备”,追问菜名时,唐生智郑重宣称:“此乃我东安家乡风味,当称‘东安鸡’!”自此,这道菜以地域之名广传全国,并被列入国宴菜单。

1972年,毛主席以东安鸡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这道菜由此蜚声国际,成为中华美食外交的经典符号。

东安鸡预制菜制作中。 严洁 摄

非遗技艺与地域精神的交融

东安鸡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载体。201712月,“东安鸡”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东安鸡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制作工艺苛刻,食材与技艺皆彰显匠心。选材需经“四问”:一选东安本地散养的黄羽、黑羽土鸡,传统体重为0.751公斤,现代标准延伸至1.5公斤内,确保肉质紧实;二择未下蛋的小母鸡,鲜嫩无腥;三配本地四味——东安古法米醋、花桥辣椒、紫云深山生姜及新圩野生七叶花椒,自然馈赠成就地道风味。

烹饪技艺尤为考究:整鸡焯至八成熟,切为“八大八小”十六块,暗合旧时八仙桌宴客之礼。鸡头(凤头)、鸡尾(凤尾)敬献长辈贵宾,鸡腿赠孩童,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随后以花椒、辣椒、姜丝煸炒,辅米醋提香,倒入原汤焖煮,成菜酸辣鲜麻,嫩脆交融,六味浑然天成。

出锅装盘的东安鸡。

东安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必烹此菜,寓意吉祥团圆,更通过“千人炒万人尝”等活动,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展现文化凝聚力。从选材到装盘,从技艺到礼仪,东安鸡以味传情,以食载道,成就舌尖上的非遗传奇。

非遗蝶变,振兴乡村的“金翅膀”

东安鸡从餐桌走向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战斗鸡”。连续3年被湖南省评为“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2021年,“味道湖南”湖南名菜网络投票活动中,东安鸡荣获金牌。2022年,东安鸡以“千年湘菜魂 一品东安鸡”为主题,成功在北京天安门《辉煌的中国》农业馆正式展出;202410月东安鸡加工企业赴北京参加“湘菜湘品进部办委·潇湘源味驻新华社”比武活动,东安鸡获得一等奖。

为了做好品牌保护和品牌打造,东安县出台了东安鸡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制定了东安鸡地方标准,加强了地理标志保护,列入全县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公司+农户”模式,全县年出笼东安鸡超2500万羽,培育养殖大户360余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预制菜创新让非遗美味飞入千家万户。

洗净待切的东安鸡。

打造“东安鸡金牌厨师”劳务品牌,培训千余名专业厨师,带动6000余人就业,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13亿元。通过美食节、非遗工坊、电商直播,东安鸡与旅游深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千年东安鸡,一口酸辣品春秋。它从历史深处走来,以非遗技艺书写文化自信,用产业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这道承载着匠人匠心、乡愁乡情的湘菜瑰宝,正以更年轻的姿态,邀世界共赴一场味觉与文化的盛宴。

原载《湖南日报》2025622日第4

责编:陈程

一审:陈程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