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丨尘埃里的坚韧

    2025-06-19 08:37:33

刘库

电影《掘墓人的妻子》以沉静克制的视听语言风格,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在疾病关联事件中构建空间隐喻与形象内蕴,以鞋子与绳索为核心叙事意象,运用温暖现实主义手法,在悲苦而感人的故事情节中凸显了人性光辉,礼赞了生命韧性与精神力量。

影片构建了多重极具压迫感的生存空间:直观显现家庭经济窘迫的逼仄房屋,传达希望与绝望信息的肃穆诊室,烈日炙烤下古莱德独自徒步求援的广袤荒野。这些空间共同隐喻着希望的渺茫与外界支持的匮乏。古莱德的掘墓人职业身份具有特殊意味——他擅长为他人处理身后事,而对心爱妻子至关重要的生命之事却无能为力。为了获得医疗费,他徒劳地守在医院门口,等待有人死去,能够进行掘墓工作而获得微薄收入;之后他辗转求职,却又屡遭拒绝。

影片对疾病的呈现超越了单纯的叙事需要,而成为反衬角色坚毅品质的有效手段。妻子在他人婚礼上强忍剧痛,绽放笑颜与丈夫共舞的段落,是影片情感表达的高潮之一。浪漫的音乐与妻子艰难的支撑形成强烈对比。这短暂的“乌托邦时刻”是绝境中生命对尊严与美好的执着追求,它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传达着珍惜当下、向阳而生的生存哲学。

《掘墓人的妻子》中的鞋子与绳索是承载着丰富内涵的核心意象。当古莱德徒步回村求援,脚上的鞋子不堪长途跋涉而彻底损毁,他被迫向村中女子借来一双极不合脚的女式高跟鞋。这双突兀的、象征性别错位的高跟鞋,成为他尊严被现实反复摩擦的荒诞见证。他穿着这双鞋,拄着木棍,蹒跚在无垠的荒野中。这滑稽又心酸的画面,精准外化了底层小人物在生存重压下扭曲变形却依然奋力前行的生存状态。这双鞋子是窘迫的具象,是尊严的临时补丁,更是古莱德为家人甘愿承受一切的无声誓言。

而影片中虽未出现实体却无处不在的“绳索”意象,则象征着家庭内部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与责任牵绊。古莱德在妻子病榻前无言的拥抱,手臂的环绕便是无形的绳索;他临走前对儿子缓慢而郑重地嘱托:“照顾好你母亲。你是她儿子,你在她身边很重要”,言语间编织的是亲情的绳索;妻子在病床上为儿子讲述父母相识的私奔故事,回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递生活经验的绳索。这些情感“绳索”在关键时刻提供了支撑:儿子马哈迪在父亲缺席时,毅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洗车赚钱、烧火做饭,在同伴的鼓励——“你父亲会为你骄傲”中完成了稚嫩肩膀上的责任担当。

《掘墓人的妻子》并未将镜头局限于核心家庭的艰难,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古莱德身边同样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们所散发的光辉。在古莱德的帮助下勇敢追求心仪女孩的朋友,最终将辛苦积攒的工钱塞给古莱德;在荒野中给饥渴的古莱德提供水喝的路人,为古莱德的继续前行提供了充足动力。这些散落在社会褶皱里的、未经雕琢的善意与相互理解,构成了影片的温暖底色,使影片升华为一幅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生存浮世绘。

影片结尾弥漫着一种苍凉的诗意与未竟的悬置感。妻子手术成功的消息带来一丝曙光,但银幕上却并行着两个残酷的画面:古莱德因偷羊而被村民殴打得头破血流,昏迷在荒野;儿子马哈迪孤独地坐在路边的树上,等待父亲归来。最终,一辆路过的皮卡车载着昏迷的古莱德驶过,一个孩童追逐着滚入皮卡车的皮球,车辆载着男主与象征童真的皮球,一同消失在尘土飞扬中。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没有简单的大团圆,也没有彻底的绝望。它如同那片土地本身,既承载着沉重的苦难,又蕴含着某种沉默而坚韧的生命力。

影片以其沉静的力量,在现实观照中蕴含生命的诗意,在直面生死大事的残酷真相时,拒绝沉沦于悲情的泥沼,而是执着地挖掘人性中不灭的尊严、爱与责任。古莱德拿起砖头又放下的瞬间,是他对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守护,是尊严在生存重压下发出的最后微光;妻子在疼痛中讲述的爱情过往,是记忆对抗遗忘的堡垒;儿子马哈迪笨拙却坚定的担当,是生命延续的希望火种。这些微小而动人的人性光辉,汇聚成一股沉默却磅礴的力量。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