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8 15:22:10
文|曾康乐
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南京,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拥有着如中山陵、明孝陵、牛首山、夫子庙、秦淮河以及总统府这般闻名遐迩的景点。每一处景致,皆似一部部无言的史书,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书写属于它们的篇章。然而,不知为何,当我置身于这些名胜古迹之间,内心虽满是感慨,却始终没有提笔为它们创作的冲动。
走进“总统府”这座兼具历史与政治意义的建筑,我细细端详,发现它的前身就是清朝的两江总督府。在最初的打量中,我并未觉出它有何特别之处,似乎只是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老官署。可就在两江总督府的旁边,一座名为陶林二公祠的建筑,如同一颗遗落尘世的明珠,意外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怀着满心的好奇,我开始探寻陶林二公祠的渊源。原来的
祠堂是旧时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光绪九年(1883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为感激、怀念陶澍、林则徐二人早年的知遇之恩,奏请光绪帝同意,就近在署前建二公祠。清时遵照谕旨,京师和各地先后建立了昭忠祠、贤良祠、功臣祠及宗室家庙等,规格各不相同。有一人一祠、也有双人、三人、四人一祠,如双忠祠,三烈祠,四贤祠;有一地建多人祠,也有在多地为一人建祠,一般是建在其出生地和做过官的地方。陶林二人为功臣专祠。2001年二公祠保护性撤移,2007年移建于此。当时保护完好的砖瓦石木、斗拱飞檐等,全部按照编号复建原位。现有前院、前厅、庭院、正厅、左回廊和东厢房等,总面积871平方米,既保护了文物建筑,传承了民族文化,也纪念了陶、林、左三人之间的友情节义,颂扬了他们整顿盐政、销禁鸦片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千古佳话。
望着眼前的陶林二公祠,我走到正殿,只见左边是陶澍的端坐塑像,右边是林则徐的端坐塑像。两边有对联云:八州都督五柳先生经济文章千古心传家学远;六甲初周一阳来复富贵寿考百年身受国恩长。陶澍是湖南安化人,最后的任职就是两江总督,在任上辞世的。林则徐是福建人,虎门销烟彪炳史册,后被发配新疆伊犁,最后在云贵总督任上退养。这两位都是当时朝廷数一数二的人物。左宗棠与二人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他为什么要奏请朝廷在两江总督府内建立陶林二公祠?
左宗棠来两江总督府任职之前已经是行走军机处的总理大臣,到这里来任职完全没有提拔,我猜想他是想来此了却他内心的心愿吧?
我的思绪如脱缰之马,瞬间被牵引至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之中。
首先令我深思的,便是左宗棠为何对陶澍如此推崇。陶澍,这位来自湖南安化的官员,在两江总督任内,凭借卓越的才能与不懈的努力,为两江地区的百姓谋下了诸多福祉,其功勋之卓著,至今仍为人们传颂。而他与左宗棠的缘分,更是一段令人称奇的佳话。
那是1837年,陶澍前往江西阅兵,结束后向朝廷奏请,顺道回安化老家祭祖。途经湖南醴陵时,他在驿馆门口看到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着实巧妙,不仅将道光皇帝对陶澍所提的“印心石屋”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更以含蓄而精妙的笔触,描绘出当地百姓对他归来的热切欢迎。如此高水准的对联,瞬间引起了陶澍的注意。他当即询问醴陵县令,对联出自何人之手,并急切地想见见这位作者。
就这样,年仅28岁的左宗棠,以渌江书院山长的身份,也是个尚未在官场崭露头角的编外人员,与已至花甲之年、位居两江总督高位的陶澍相遇了。要知道,两江总督一职,在当时可谓是地方官员中最为热门且重要的位置,身为二品大员的陶澍,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然而,当两人见面后,交谈竟异常投入,不知不觉间,竟畅谈了一整晚。如今,渌江书院内,仍陈列着两人促膝长谈的蜡像,栩栩如生的神态,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跨越年龄与地位的传奇交流。
至于他们当晚究竟谈了些什么,或许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人知晓确切答案。但从种种迹象不难推断,两人必定是找到了诸多共同话题,才会如此相谈甚欢。交谈至最后,陶澍对左宗棠做出了两个极具分量的判断与决定。其一,他目光如炬,笃定地对左宗棠说道:“你将来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彼时,左宗棠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书院山长,而陶澍已然站在了地方官场的巅峰。能从这位位高权重的长者口中说出这般赞誉之词,足见陶澍对左宗棠才华的极度认可与深深期许。其二,陶澍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充满信任的决定,他提出要与左宗棠结成亲家,将自己年仅七八岁的儿子陶桄,与左宗棠家的女儿定下婚约,甚至如同托孤一般,将陶桄托付给左宗棠,并告知左宗棠,自己位于安化小淹镇老家楼上,藏有几万册书籍,也一并交予他。就这样,在那个静谧的渌江书院深夜,一段非凡的缘分就此缔结。
第二年即1838年,左宗棠又一次踏上了科举考试的征程。在备考的日子里,左宗棠想必日夜苦读,将陶澍的期许化作前进的动力。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陶澍的信任与厚望,唯有全力以赴,方能不负所托。然而,科举之路,向来充满艰辛与变数。左宗棠此次的考试结果究竟如何?是高中榜首,开启辉煌仕途,还是名落孙山,遭遇人生挫折?这一切,都如同迷雾般,笼罩在历史的天空。但无论结果怎样,陶澍与左宗棠之间这段因一副对联而起的奇妙缘分,已然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熠熠生辉的佳话,激励着后人去追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传奇故事,去感受先辈们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人格魅力。
随着对这段历史了解的深入,我越发觉得陶林二公祠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祠堂,它更像是一个时空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它见证了左宗棠对先辈的感恩之情,也见证了陶澍与左宗棠之间超越世俗的深厚情谊。站在祠堂前,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陶澍与左宗棠促膝长谈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学问、对家国的那份热忱与担当。而这段历史,也让我对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为深刻和独特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那些知名景点的集合,更是无数历史故事与人物传奇的汇聚之地,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去品味。
接下来,左宗棠又将经历怎样的人生起伏?他与陶澍之子陶桄的相处又会如何?这些疑问,如同一个个神秘的谜团,驱使着我继续探寻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或许,在南京的某个角落,在那些被岁月遗忘的古籍文献中,正隐藏着解开这些谜团的关键线索,等待着我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左宗棠再次名落孙山后,心中虽有失落,却因与陶澍的情谊,绕道前往南京的两江总督府。陶澍对这位忘年交的到来格外重视,不仅停下繁忙的公务,还热情地陪同左宗棠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在这十来天的相处中,陶澍正式与左宗棠确定了结为亲家的事宜,将儿子陶桄与左宗棠女儿的婚约坐实,并向手下的官员们不遗余力地介绍左宗棠的人品与渊博学识。当时身为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场合下与左宗棠结识,只是那时缘分尚浅,二人并未深交。
陶澍的盛情款待与大力推崇,让左宗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认可。此次南京之行,不仅加深了他与陶澍之间的情谊,更为他日后的人生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了变数。就在左宗棠回到家乡,准备践行对陶澍的承诺时,第二年,陶澍不幸离世。左宗棠毅然决然地搬到安化小淹镇,从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辅佐陶桄之路。在这八年里,他一心扑在教导陶桄上,开馆收蒙,倾尽全力。小淹镇陶家那整楼的藏书,成为了左宗棠知识的宝库,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不断充实自己,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知识储备也愈发深厚。同时,他对陶桄的悉心培养,也体现了他对陶澍那份至死不渝的承诺与深厚情谊。
时光流转,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因虎门销烟而名垂青史。却也因此遭到贬谪,被发往新疆伊犁。在新疆的岁月里,林则徐并未消沉,而是心系国家边防,四处收集塞防相关资料,为保卫祖国边疆默默做着准备。后来,林则徐担任云贵总督,而他的部下胡林翼,正是陶澍的女婿。因着这层关系,陶澍对左宗棠的极力推荐,通过胡林翼传至林则徐耳中。陶澍对左宗棠的赞誉之词,让林则徐对这位未曾深交的后辈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他认定左宗棠是当世不可多得的人才,其知识面与行动力皆非凡人可比。
终于,当林则徐从云贵总督退休告老还乡时,特意绕道湖南让船停靠在湘江边,并告知湖南官府,此次本督只见左宗棠一人,对湖南官场的列队求见一概婉拒。随后,他派两匹快马前往湘阴,去接左宗棠。接到消息的左宗棠,内心激动不已。当他匆忙踏上林则徐大人的船时,因过于兴奋,不慎失足落入江中,全身湿透。爬上船后,林则徐见状,笑着打趣道:“这就是你给本督的见面礼?快快换了吧。”说罢,让人拿来衣服给左宗棠换上。
就在这湘江之上,二人促膝长谈了一整晚。他们谈论的内容,皆是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议题。林则徐深知新疆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这片广袤的160万平方公里土地,绝不能有失。他将自己在新疆收集的塞防资料倾囊相授给左宗棠,并坚定地表明,塞防与海防同样重要,绝不能偏废。当时朝廷中,以林则徐为首主张重视塞防,而李鸿章则主张只重视海防,甚至可以放弃塞防。林则徐将收复和守护新疆的重任,寄托给了年仅38岁,尚是编外人员的左宗棠身上。他满怀信任地对左宗棠说:“将来塞防之事,尤其是新疆的事务,非君莫属啊。”
这一场著名的“湘江夜话”,不仅仅是两位仁人志士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使命的传承。林则徐对左宗棠的信任,如同火炬传递,点燃了左宗棠心中的壮志豪情。此时的左宗棠,虽还未踏入官场,却已然肩负起了保卫国家边疆的重任。他深知,这份信任重如泰山,自己唯有全力以赴,方能不负林则徐的嘱托。
湘江夜话之后,左宗棠又将如何踏上他的救国之路?他将怎样运用林则徐交付的资料,为保卫塞防,尤其是为保卫新疆做出努力?而在朝廷内部塞防与海防之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左宗棠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这一切的未知,如同历史长河中的迷雾,等待着左宗棠去拨开,去书写属于他的壮丽篇章。而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也将在左宗棠的不懈奋斗下,逐渐展现出它波澜壮阔的一面。
左宗棠在蛰伏多年后,终于因太平天国的汹汹之势迎来了出山的契机。彼时,太平天国的势力如燎原之火,从广西一路迅猛烧至湖南境内。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湘军奋起抗击。然而,在靖港之战中,湘军遭遇重创,曾国藩满心绝望,竟欲跳水自杀以求解脱。左宗棠听闻后,怒其不争,对曾国藩一顿大骂:“身为男子汉,怎能如此怯懦,遇挫便寻短见?理应吸取教训,知耻而后勇!”
当时,左宗棠已在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担任师爷。他在这一职位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将各项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每次向朝廷起草奏折,他才思泉涌,一气呵成。待院子里冲天炮一响,众人便知左师爷的奏折已然完成并送往朝廷,因其效率之高,质量之佳,甚至都无需巡抚大人再次审阅。左宗棠所起草的奏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且极具说服力,骆秉章巡抚对其工作成果极为满意,对左宗棠倚重有加。
然而,左宗棠刚正不阿的性格,在担任师爷期间也为他招来了杀身祸端。永州总兵樊燮,身为湖广总督官文的小舅子,自觉身份尊贵,行事颇为跋扈。一次,他到湖南巡抚衙门办事,见到左宗棠这位师爷时,竟倨傲地不行跪拜之礼。左宗棠见状,顿时怒从心头起,大骂道:“见到本师爷居然不下跪,你算什么东西!”说罢,毫不留情地甩给樊燮两个耳光。
樊燮何曾受过这般羞辱,当即气急败坏地将此事告到姐夫官文那里。官文身为湖广总督,又是道光皇帝的宠臣,听闻小舅子受辱,岂会善罢甘休?他立刻在道光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奏了一本,请求皇帝下令捉拿并杀掉左宗棠。这一年,40岁的左宗棠,瞬间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就在左宗棠命悬一线之际,湘阴老乡郭嵩焘挺身而出。郭嵩焘时任朝廷官员,他心急如焚,在朝中四处奔走联络,联合一众有识之士,尤其力邀潘祖荫写了一份关键奏折。这份奏折中,“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两句振聋发聩的话语,犹如洪钟巨响,震撼朝堂。据说,此奏折实际由郭嵩焘精心拟好,再以潘祖荫的名义呈递给皇帝。道光皇帝阅罢此折,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赦免左宗棠。
此时的左宗棠,已然踏上了出逃之路。在收到朝廷赦免的消息后,他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心中却满是迷茫,不知未来的人生之路该何去何从。恰在此时,曾国藩向他伸出了援手,递来了指引方向的橄榄枝。曾国藩邀请左宗棠加入湘军,并保举他四品参谋之职,还奏请朝廷给予他组建楚军的机会。此后,曾国藩又大力推荐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
在浙江巡抚任上,左宗棠结识了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极具商业头脑且爱国心切,他与左宗棠一拍即合,为日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巨额资金筹措埋下了伏笔。
时光匆匆,左宗棠步入花甲之年时,国家边疆形势愈发严峻。新疆大片土地已被阿古柏侵占,塞防危机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此时,朝廷内部对于边防策略产生了严重分歧。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集中精力发展海防,加之朝廷财政紧张,一时间,放弃新疆的论调甚嚣尘上。
左宗棠却深知新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坚决反对放弃塞防。为表决心,68岁的左宗棠毅然决定抬棺出征。在朝廷无钱支持的艰难处境下,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通过胡雪岩向外国人借款等方式自筹资金,率领大军从甘肃向哈密进发,继而向新疆挺进。大军所到之处,左宗棠还带领士兵沿途种植杨柳,这便是“新栽杨柳三千里”的由来。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不仅践行了林则徐当年的嘱托,更是将林则徐交付给他的塞防资料充分运用。他指挥若定,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一路势如破竹,成功收复新疆,为国家保住了这片广袤的领土,其功绩彪炳史册,赢得了无数赞誉。正如那位湖南诗人所歌颂的“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在成功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并未停下为国家操劳的脚步。他深知,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机。于是,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疆的建设与治理中。
左宗棠首先致力于恢复新疆的农业生产。他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根本,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新疆尤为重要。他组织士兵和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具。在他的努力下,干涸的土地再次迎来了清澈的水流,荒芜的田野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片片农田得以重新耕种,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除了农业,左宗棠还积极推动新疆的商业发展。他深知商业的繁荣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他鼓励内地商人前往新疆开展贸易,同时也扶持当地的商业活动。在他的倡导下,新疆各地的集市逐渐恢复往日的热闹,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愈发密切。为了保障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左宗棠还注重改善交通条件,修建道路,设立驿站,使得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货物运输更加便捷。
在文化教育方面,左宗棠同样不遗余力。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他在新疆各地兴办学校,聘请优秀的教师,教授儒家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实用技能。他希望通过教育,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担当的人才,为新疆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他的努力下,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左宗棠在新疆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等。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的坚持和付出,让新疆在战后迅速走上了复兴之路,成为了祖国西北边疆一颗璀璨的明珠。
左宗棠在新疆的所作所为,不仅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敬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不懈奋斗,勇攀高峰。在历史的长河中,左宗棠的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在陶林二公祠中徘徊,就像穿行于历史幽长的隧道中,目光不经意间,便被这三位顶天立地、一心为民、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左宗棠、陶澍、林则徐的身影所深深吸引。我的遐思仍然在历史长河中逡巡……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