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 四十年:从汨罗出发的文化溯源与时代回响

甘芳芳 林子坤   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2025-06-09 09:12:4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甘芳芳 林子坤

6月6日,“寻根文学”四十年学术研讨会暨“回望‘寻根文学’四十年”丛书第一次编委会在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开幕。这场跨越四十年的文学盛会,既是对中国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流派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从汨罗再出发的精神溯源。

▲活动现场

时光回溯至 1985 年。当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文坛对传统文化、文学寻根的集体关注。随后,阿城《棋王》、贾平凹 "商州系列" 、王安忆《小鲍庄》等作品相继涌现,作家们开始深入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寻根文学”思潮由此兴起。

“寻根文学”与汨罗缘重情深

谈起“寻根文学”与汨罗的情缘,还要从1968年韩少功来到汨罗当知青说起。他在汨罗一待就是10年。

▲韩少功(右三)等学者参观屈子祠

“我十六岁来到汨罗,是全国数千万下乡和回乡的知青之一。那时我对屈原和楚文化所知甚少,对列入禁区的诸多文化遗产也习惯于避开。有一次,参与湖区的灭螺围垦,我曾夜宿一个破旧的老屋,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屈子祠。当时那里老墙剥落,破窗漏风,木板楼梯松动咔咔响,是一个公社机关占用了多年的大杂屋……正是那一个夜晚,使我在多年后的一篇文章里,写下了第一句话:‘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这篇文章题为《文学的根》,发表于1985年的《作家》杂志。”当天活动现场,韩少功轻松讲述了四十年前的一幕经历,让现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韩少功

“《文学的根》是1985年发表的,但是在这之前从我16岁至26岁,在汨罗劳动生活期间接触到的风土人情,为我写作《文学的根》提供了很多启发。”韩少功说,汨罗的传统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巫风楚韵的气质也融合进他的创作中。他的代表作《爸爸爸》里,那些带着汨罗方言韵律的动词名词,那些充满楚地巫傩色彩的民俗场景,正是他对汨罗本土文化的深情反哺。

2000年开始,韩少功回到汨罗阶段性定居,持续从楚地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将这里视作他的第二故乡。在他眼中,汨罗作为楚国故地,堪称传统文化的 “富矿”。“我们要好好地开解这个矿。而且这个矿还要经过冶炼,可能要加入一些其他的元素,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予新的创造。”

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40年后的今天,2025年“寻根文学”四十年学术研讨会暨“回望‘寻根文学’四十年”丛书第一次编委会落地汨罗举办。这个由花城出版社、《作家》杂志社、岳阳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文学活动,带给了专家学者新的探寻和思考。

▲花城出版社社长、主编张懿

行走在汨罗大地上,花城出版社社长、主编张懿感叹:“汨罗是一个带有文学气质的城市,是韩少功先生的文学根据地,更是 ‘寻根文学’的重要出发地。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文学向下扎根的蓬勃力量。”

“这是对四十年前‘寻根文学’的深切之望,也是新时代文学一次意义深远的寻思和探路——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岳阳市作协主席舒文治说,四十年前,韩少功老师在中国现代化启动之初的那个“天问”——“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是在离我们最近的地发出的最能引发我们无穷想象和思考的文学之问、文化之问、人生之问、未来之问。“寻根文学”由此有如汨罗江入洞庭湖,如今还在文学文化的大江深河里奔流不息。作为地方写作者和研究者,期盼得到文坛大咖、专家学者的加持,让身处源流之地而能行走更远,继而在“蓝墨水的上游”续写好一条江的文学史。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家》主编宗仁发(右)与舒文治(左)在韩少功文学馆前合影

“寻根文学”的新时代回响

随着 “回望 ‘寻根文学 ’四十年”丛书编委会的首次会议召开,这场文学盛会正从历史回望走向现实观照。

按照编委会规划,将编纂出版四卷“寻根文学”文丛,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梳理这一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镜鉴。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家》主编宗仁发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家》主编宗仁发指出,“寻根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丰富复杂且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道路。它促使作家超越 “向西方学习” 与 “向传统寻根” 的非此即彼抉择,通过深入思考建立起创作与生活的多层次结构关系,让小说从简单化状态摆脱出来,走向具有人类文学整体性思考的局面。“‘寻根文学’思潮在今天应该仍然对很多青年作家创作构成了一种有启发性思考,影响深远。”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

“文学发展从来不是直线的,应该是曲折回旋、三步一回头的。”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对‘寻根文学’的回望是为了在时间沉淀中厘清脉络:哪些作品具有持久价值,哪些观念影响至今,都需要重新审视。“‘寻根文学’四十年了,现在还有很多作家在寻根扎根、在挖掘传统文化、发现乡野民间的意义和价值。”

“我又来到汨罗,想起五十多年前屈子祠的那一个夜晚,想起三十多年前那场文学界的风潮,不免略生感慨。一个民族文化复兴和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还在路上。文化从业者们还有很多问题要想,有很多事情要做,须面对前面更多、更险、更陌生的高峰。文化归根到底是干出来的,是亿万人民在不断实践中默默创造出来的。”当被问及 “寻根文学” 的未来,韩少功笑言:“文学的走向充满偶然与必然,但扎根文化土壤的内核不会变。”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王宇红

三审:唐志军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