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岁岁年年!汨罗江的故事,在守望中前行

刘晓元 游岚   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2025-06-05 09:57:1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晓元 游岚

端午的鼓声渐远,五月的长歌仍在回荡。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的故事,仍在守望中前行,在创新中谱写新的乐章。

序曲:汨罗江畔 千年一舟

“看龙舟,破浪潮;竞风流,志不凋……”2025年的汨罗龙舟赛是从一首歌开始的。这首由汨罗姑娘何咪作词作曲的《千年一舟》,以豪迈的歌词,大气的曲风,融入说唱等流行音乐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歌曲一经“微汨罗”视频号首发,迅速刷爆汨罗人的朋友圈。

精心制作的MV与气势磅礴的演唱相得益彰,我们似乎看到了龙舟从远古的汨罗江上驶来,劈波斩浪,划向更加清晰的未来。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很自豪!我是汨罗江畔长大的孩子”“龙舟故里 朝圣之旅”……评论区里,滚动着浓烈的乡愁、文化的自信。

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汨罗,正打开家门,张开双臂,迎接四海宾朋。

“看龙舟,争上游……汨罗江上,千年一舟。”熟悉的BGM一响,是谁的DNA在动?

重奏:龙舟故里 邀约世界

汨罗江畔,群“龙”竞渡

“咚!咚!咚!”

鼓点擂响,汨罗江畔开启龙舟盛会“三重奏”——国际龙舟邀请赛、龙舟超级联赛、本地龙舟队赛。多元赛事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共60多支龙舟队伍参加,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

汨罗江上海内外健儿并肩击水,一场场激情四溢的龙舟狂欢,让龙舟精神有了超越语言的共鸣。

汨罗是“端午源头、龙舟故里”“中华龙舟名城”,以龙舟之名邀约世界,不仅是速度与激情的碰撞,更是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5月22日,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前夕,12支国际龙舟队赴屈子祠朝庙。在屈子祠斑驳的石阶前,新西兰龙舟队员俯身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她额头轻触彩绘龙头,将毛利人虔诚的“碰鼻礼”献给屈原。网络平台上,这一幕令无数网友破防:这一刻,不同肤色与文化,都读懂了汨罗江畔屈子的行吟求索。

一天后的开幕式表演环节,新西兰龙舟队用毛利战舞点燃全场气氛,长乐抬阁故事会精彩展演,东方民俗与异域文化在此完美交融。当毛利战舞表演完毕,龙舟竞渡中心观众席掌声雷动,此起彼伏……人们用行动证明:回敬文明最好的方式就是文明。

过完今年端午,汨罗江国际龙舟赛已走过20年。20年乘风破浪,汨罗龙舟从千年非遗民俗中传承,发展为标准化龙舟运动赛事,划上了世界的舞台。

“只有标准化,才能国际化。”汨罗市委书记朱平波表示,要通过举办标准化龙舟运动,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和国际队伍来汨罗参赛。

这个端午,汨罗“龙超”火了。你看,全国50支龙舟劲旅竞渡汨罗江,参赛队伍数量创历史新高。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广东顺德乐从罗浮宫队不负期待,卫冕冠军。山东聊城大学生龙舟队毫不逊色,以亚军之姿打破了“北方人不擅水战”的固有认知。南北“交锋”、拼搏向上,龙舟运动的魅力吸引网络媒体平台数十亿网友围观、喝彩和点赞。

这是汨罗第二次举办龙舟超级联赛。这个“刚满两岁”的赛事项目在这个端午成为“顶流”。

赛事流量带来文旅增量。来自汨罗文旅部门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汨罗6大景区接待游客12.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9.59万元,同比增幅均超50%。

以一项项龙舟赛事为媒,近年来,汨罗加速推进文旅融合,不断擦亮“屈原、端午、龙舟”三张文化名片,持续唱响“世界有条汨罗江”。龙舟,作为一条具象的文化纽带,无限缩短了汨罗与世界的距离,打开了一扇独特的人文风景之窗,成为推动汨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交响:端午源头 故事常新

2025端午孔子和屈原后裔汨罗江对话

▲“遇见屈原”湖湘文脉传承系列活动在屈子文化园举行(周小珺/摄)

2025年端午,汨罗见证了两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5月23日,屈子文化园,孔子第75代孙孔祥林与屈原后裔屈金星携手浇灌“中华诗歌圣树”。这场“北孔南屈”的对话,不仅重现了“杏坛讲学”与“泽畔行吟”的精神图景,更让儒家“修身齐家”的理性之光与楚辞“上下求索”的浪漫诗情在新时代激荡出澎湃回响。

六天后,“遇见屈原”湖湘文脉传承系列活动在屈子文化园举行,300名学子吟诵的《离骚》与《吊屈原赋》在江畔回荡。2300年前,屈原以《离骚》为舟,载家国大义溯流而上;百年后,贾谊临江赋文,以《吊屈原赋》续写湖湘风骨。二者因相似的命运轨迹与精神追求,被司马迁合传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并称“屈贾”。

两场对话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孔子“和而不同”与屈原“美政理想”的碰撞,儒家“礼乐教化”与楚辞“香草美人”的交融。这些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不仅为文旅融合注入灵魂,更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现代人心的活水源头。

千年楚韵,潮涌汨罗。

5月24日,在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暨第二届龙舟超级联赛的开幕式上,汨罗原创舞蹈情景剧《一舟千年》首演,节目分“汨水溯魂”“江畔承韵”“舟传天下”三幕,从雕龙头到祭龙仪式,巫风楚韵徐徐展开千年叙事。

当晚,第二届汨罗江粽子文化消费季主题情景晚会为数万观众倾情奉上,舞蹈《国殇》、情景剧《屈原投江》、《九歌》祭舞、儿童朗诵《天问》等节目,生动演绎汨罗江畔文脉流长。

立足于汨罗这方文化热土,汨罗文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创新的枝桠正在拔节,诗意的芬芳飘逸绽放。

无人机点亮汨罗夜空(周敏/摄)

犹记得,端午前夕,5月29日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璀璨壮丽的夜晚。2025架无人机首次腾飞绽放在汨罗江两岸。屈子行吟、龙舟竞渡、汨罗粽子、长乐故事与田园稻香等无人机阵型,与灯火辉煌、“扬帆启航”的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汨罗江岸,数万观众一同见证,仰望星空的眼睛里,闪烁着震撼和自豪。

历经前一晚“失约”的无人机腾起的瞬间,升腾的还有汨罗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风骨。

那一刻,许多网友留言:“被汨罗感动了!”

和鸣:亲“汨”一次,甜“汨”一生

汨罗香囊

艾草萦绕的窗棂,箬叶包裹的粽香,在额头绽放成花朵的雄黄……那是汨罗江畔“端午人家”里的烟火寻常;祭屈子、划龙舟、吃原味粽子、喝长乐甜酒……这是小城汨罗独有的浪漫与甜蜜。

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个“汨罗端午大于年”的节日,蕴藏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2300年前,屈原选择了汨罗江作为生命的终点;2300年来,汨罗江畔的人们选择将端午习俗全部献给屈原。

不变的是传承,永恒的是精神——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

汨罗江畔,70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桂生带领龙舟制作工匠们,每年将5000多支汨罗龙舟卖到五湖四海;汨罗香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里,戴芸伊正手把手教市民游客缝制香囊,每一处针脚都是对屈子的缅怀;汨罗“土八道”厨王争霸赛现场,汨罗女婿李先生为“爱”而战,“我爱人是汨罗人,所以我也学会了烹饪正宗的汨罗土八道。”

千百年来,《楚辞》的诗意浸润着这方山水,将人们的生活滋养得多姿多彩、活色生香,龙舟竞渡的鼓点已化作新时代奋进的节拍。

当国际龙舟赛让世界听见华夏桡歌,无人机在夜空书写《天问》,《楚辞》邮票传递浪漫情怀……汨罗正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笔,书写着文旅融合最动人的注脚——让文化可感可知,让乡愁有寄托,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游客在屈子文化园参加龙舟点睛仪式(甘芳芳/摄)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来汨罗,聆听世界非遗的故事,品味楚风楚韵的烟火,感受千年文脉的华章。

当鼓声止息,光影淡去,粽叶与艾草的清香仍在江风里飘荡。这座小城的端午,从五月初五“端午”到五月十五“大端午”,从来不只是节日,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记忆,是岁岁年年的约定。

亲“汨”一次,甜“汨”一生——

愿你安康,不止端午,不止今夏。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王宇红

三审:唐志军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