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5-05-26 16:18:54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十年来,曾经的中国首富王健林风光早已不再,最近“大手笔”再卖48座万达广场。多家企业进行了联合收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无条件批准。自2015年提出轻资产转型以来,万达迄今已剥离超100座广场。这究竟是商业地产的突围自救还是大资本的游戏呢?
据每日经济新闻、犇视频等媒体报道,王健林此次出售48座万达广场给由太盟投资、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组成的 “熟人团”,涉及广州、南京、武汉等多个一二线城市。业界认为,这是万达集团应对债务压力、加速轻资产转型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商业地产行业在资本与科技双重驱动下的标志性事件。
当然,此举也可以看作是王健林在债务危机倒逼下的“断臂求生”。万达集团近年深陷债务泥潭,截至2025年3月,短期债务达662亿元,账面现金仅133亿元。此次交易若按市场传闻的500亿元规模计算,可直接覆盖约40%的短期债务,负债率从78.6% 降至65.2%,暂时踩住政策安全线。这是万达继2023年出售26座广场、2024年引入600亿元战投后的又一 “止血” 动作,累计变现超800亿元,凸显其与债务赛跑的紧迫性。
接盘的多家资本方实际也有各自的盘算:进行资源整合与长期价值押注。
“带头大哥”太盟投资作为亚洲最大私募股权基金,2024年刚以600亿元入股万达新达盟,此次牵头500亿元基金,延续其 “收购-改造-证券化” 策略。当然,太盟投资身份也从救火队员相应地变成了长期价值投资者,并通过运作为未来通过公募基金退出埋下伏笔。
腾讯与京东则是进行线下流量入口的争夺。腾讯计划投入120亿元接入智慧零售系统,包括微信支付智慧商圈、AI 客流分析等,试图将万达广场的年客流量超60亿人次转化为私域流量,强化“线上 + 线下”消费闭环。京东则拟开设“京东之家”体验店,探索新零售场景。二者的入局,本质是争夺消费数据入口,构建“科技 + 商业”生态。
基于避险逻辑,阳光人寿等险资看重万达广场稳定的现金流,在低利率环境下,6%左右的租金回报率具有强吸引力。
那么,这次的“大手笔”交易是不是可看作是一场多方共赢的资本实验呢?
对万达而言,此次交易是化解债务危机、完成轻资产转型的关键一步;对资本方而言,是布局线下流量入口、获取长期收益的战略投资;对行业而言,则是商业地产从 “粗放扩张” 向 “精细化运营” 转型的里程碑。其最终成效取决于三点:万达能否在轻资产模式下维持品牌溢价、资本方能否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资产增值、以及市场能否在经济波动中保持消费韧性。
不管怎么说,这一案例不仅是万达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在资本寒冬中探索转型的缩影。我真的很希望他们都能取得成功,而不仅仅只是玩一场大资本的游戏,毕竟中国的经济经不起瞎折腾了。
责编:孙燕飞
一审:刘文
二审:郭文雯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