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3 17:08:30
“当你们50岁时回想起大学老师,会说‘我最怀念杜宇老师的课堂’,那么我的所有付出都值得。”这句朴实的话语,是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杜宇在她从教十八年间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从教以来,她始终践行着“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享受努力学习的快乐”。
十八年深耕教学一线,杜宇老师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心动、行动、乐动”育人模式,被学生誉为“相遇一学期,影响一辈子”。她先后荣获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楚怡教学名师、湖南省课程思政名师等荣誉称号,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与团队共同指导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银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等国家级荣誉6项,省级荣誉46项。
在学生们心中,杜宇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魔力。她的《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线上课堂,学生自发组建学习群互助答疑,成立“志愿巡逻队”维护平台秩序,主动分享学习笔记和心得。“17号开学,8号就开始直播,老师太负责了!”“宇哥的线上课颠覆了我对网课的认知,简直像在看知识脱口秀!”这样的评价在课堂反馈中层出不穷。
而在《水利工程经济》线下课堂,五年高职班学生的视频反刍率最高达480%,平均观看率180%。辅导员袁丽莎老师惊叹:“孩子们学疯了,每天预习到深夜,你到底施了什么魔法?”
这魔法的秘诀,在于杜宇老师独特的教学智慧,得益于她“能抓住学生的心”。每门课程开课前两周,她会让学生提交“大学三年自我人生规划”,通过这份“心灵地图”了解每个学生心中真实想法,实施分层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她常说:“每个人知不足,但不要服输,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不耻下问才是真正的勇敢。”在她的引导下,你能看到真正的课堂翻转:课上互教互学、分组研讨;课下自主预习、巩固提升。课堂上,学生们用思维导图、微电影、教学视频等创意作品,诠释着学习的快乐。曾经自认“笨拙”的学生重拾信心,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满足于及格的学生开始追求卓越,想要准备专升本或者毕业后考证;习惯突击备考的学生懂得了厚积薄发,通过努力可以变得更好。
公众号“鱼的课堂”部分留言
在杜宇的个人课程公众号“鱼的课堂”后台,毕业生留言道:“表白杜姐,前阵子考二建还特意翻出以前讲课的笔记,将那个宪法之类的关系搞清,还特意再看了一遍杜姐的线上课程,超级有用!”“只有走向社会了,才明白杜老师课堂中和我们说的句句真心,字字真情。毕业很久了,一直在关注着鱼的课堂,从未取关,看着老师一次次的更新,看着一直那么努力地杜老师,我也会告诉自己,要继续加油。”
在同事眼中,杜宇是名副其实的五“行”缺赛教师——永远在开拓新赛道,永远打不垮的硬骨头。教学能力大赛赛道上,作为团队中参赛经验最丰富、年纪最长的75后,被团队成员笑称“宇哥”的她,从省赛二等奖、一等奖到国赛铜奖,连续7年不服输,一直在战斗。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备赛期间,恰逢孩子中考,在家庭工作双肩担下,她因压力过大突发亚甲,两个多月无法吞咽硬物,每天只能吃稀饭米粉。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弃,咬牙坚持与团队并肩作战。为呈现最佳效果,她们精确计算光线角度,反复调试机位,测试站位,甚至定制“御用”踩脚凳、应对现场大风的专用军大衣……最终,团队斩获含金量最高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在教学能力赛道奋力拼搏的同时,杜宇还转战创新创业大赛赛道,她与学校教师博士后李金友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智慧管养师生团队。团队聚焦水利工程隧(涵)洞管养突出问题,从基层出发,到实干中去,历时3年,走访8个地区,42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上百次测试,研发出一款专精水利工程中小型隧(涵)洞智能检测车,针对现有市场困境进行了多项创新,并将其应用在5座水库、2个灌区、2条堤防当中,服务时长达312个小时。最终,团队荣获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铜奖、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决赛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银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职教组银奖。
“宇哥跟我说‘你能找到游戏中的bug,那一定很适合去找水工隧涵洞的病害’,就这样我去智慧管养团队面试,然后跟着老师们接触水工隧涵洞检测,也真正去到了防洪一线,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用智慧水利的力量帮助他人是多么自豪……”这是“游戏少年”彭逸然在学校做分享时的一个片段。而这种分享,已成为团队日常,形成了良好的内部“传帮带”传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具象到了每个学生身上。
而挖掘出很多像彭逸然这样的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打开一扇看到更广世界的窗,走出一条更远更坚实的人生道路,也是十八年来杜宇教学中的日常。她鼓励学生接受现在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未来,在自己的青春“拼尽全力,不让自己后悔。”
如果让杜宇对自己的职业定一个终极目标,她说“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听懂后发光的眼神,是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刻。希望我的课程会和学生‘相遇一学期,影响一辈子’。”
寒来暑往,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调研回访、持续优化课程,一心只为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她常言:“作为教师,我能做的就是培养符合祖国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此,她带领团队构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同步发展。这一路,既有奔波的劳累,但这种立足教学、回归本位的教改探索与先锋实践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值得。
站在讲台上,杜宇深情地说:“教师的根,是学生,是课程。我将与责任同行,与学生同行,与祖国同行,永远扎根在教学一线的这条路,我还会继续走下去。”十八年如一日,她用匠心与坚守,为无数学子打开了通向广阔世界的心灵之窗。(杨柳)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