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3 10:51:58
文/图/视频/杨雅婷 徐远钢 王柳 王超
〖乡镇名片〗金盆镇位于洞庭湖滨,原名国营金盆农场,2001年改场建镇,隶属于大通湖管理区。地理位置优越,东濒漉湖,南与沅江市南大膳镇、阳罗洲镇相连,西与沅江市普丰、四季红镇隔河相望,北与河坝镇毗邻,镇域面积7.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2万亩,鱼池面积0.61万亩。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2万余人。2024年实现税收收入4032万元,完成生产总值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39万元,立项争资200万元。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稻虾)、湖南省农业强镇、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湖南省安全发展示范单位、湖南省卫生乡镇、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金盆镇。
五月风起漉湖岸,千顷碧波产业兴。在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舒展的这片冲积平原上,淡紫色亚麻花海翻涌成浪,秧苗将大地绣作翠色诗行,虾塘涟漪揉碎满塘霞光。这座因“状如金盆、沃土丰饶”得名的农垦小镇,曾以围湖垦荒镌刻下拓荒史诗,今则以“一村一品”为笔,在洞庭腹地勾勒出一幅“田畴织锦、产业生金、文明和美”的乡村振兴盛景。
粮安天下稳根基 智能育秧绘春景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金盆镇,坐落于洞庭湖平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成为“大通湖大米”的核心产区,更是袁隆平院士亲笔提名的“香稻第一村”,是优质稻生产大镇。2024年,金盆镇粮食种植面积达4.79万亩,投资4300万元用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流转闲置农地,加快技术赋能,奏响了现代农业的交响曲。
金盆镇育秧中心。
刘卫千亩示范片,便是金盆镇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示范片位于大东口村,面积1018亩,通过将千亩“零散田”改成“连片田”,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助力智能农机跑出“加速度”。依托“五统一、一利用”模式,采用早专晚优种植,2024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产量超1100公斤。此外,还将钢架连栋育秧大棚与矮拱育秧技术相结合,育秧能力可达4200亩;将包括6400亩紫云英在内的万亩绿肥化作天然肥料,农药化肥减量30%,真正实现了“绿色增产”。
刘卫千亩示范片。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科技之力在金盆镇的稻田间落地生根。今年,金盆镇通过推广短生育期早稻优质稻种,配合工厂化集中育秧及秧盘增垫盘根布,实现早稻插秧较去年提前10天,为“大通湖大米”优质晚稻避开寒露风灾赢得了黄金生长期。在金盆镇,插秧机的轰鸣声里,传统农耕的智慧与现代农业的创新在此交融,以科技之力书写着“稻浪翻金”的新时代答卷,为乡村振兴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卫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稻虾共生绿波漾 渔光互补添动能
稻在水中生,虾在稻下游。依托优质水稻,金盆镇积极打造“稻+虾”“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在金盆镇有成村,通过采用“育养分离”技术,将围网分隔虾苗孵化区与生态养殖区,辅以水草控密度、调水质,养出的龙虾个大肉厚,以70元/公斤高价俏销全国。目前,全镇稻虾养殖1.94万亩,优质虾稻产量9700吨,带动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一水两用、一田多收,1.94万亩稻虾田成功化作“生态财富源泉”。
金盆镇地标。
从“一粒虾苗”到“一桌佳肴”,金盆镇构建起“育苗-养殖-加工-物流”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王基万亩虾苗供应基地,200亩水面年产12万斤虾苗,虾苗走遍全国;全镇共有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大户)28家,拥有入社农户达1691户,解决了3000多人就业问题;连续七届“龙虾美食文化节”更是引爆消费热潮,年均吸引游客10万人次,借助金盆龙虾交易中心冷链物流网络,持续擦亮“金盆五门闸龙虾”招牌,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示范镇的金色名片。
起虾。
水上发电、水下养蟹,金盆镇探索着绿色能源与生态养殖的“双向奔赴”。通过打造“光伏+渔业”立体发展模式,金盆镇加快“水上清洁能源生产、水下绿色食品产出”的循环经济建设,不断拓展种植养殖边界,探索“水草+大闸蟹”150亩。今年,增福光伏发电项目60MW成功全容量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可向电网输送清洁电力能源约8473万千瓦的同时,光伏板区的装卸、清洗等日常维护,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
水草+生态水产养殖。
冬闲田变聚宝盆 麻纺织就富民链
一田多用,钱粮双收。在“水稻种植+生态养殖”之余,金盆镇通过“稻+稻+亚麻”轮作模式,有效填补了双季稻收割后的土地“空档期”。冬闲田不闲,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通过“企业+农户”订单模式,全镇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当前亚麻原茎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农民每亩净增收700元,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实现了“钱粮双丰收”。
亚麻基地。
湖南丰汇麻业有限公司位于金桥镇金桥社区,成立于2021年5月,2024年产值4000多万元、外贸出口300多万元。获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未来,金盆镇将以丰汇麻业为外贸发展主阵地,强化国际市场开拓,稳定扩大冬种亚麻种植规模,持续推进麻业外贸提质,构建全产业链品牌体系。从田间到工厂,金盆镇以“麻业振兴”书写了产业兴农新篇章。
乡风润泽文明景 绿水青山焕新颜
移风易俗千载事,破旧立新树乡风。金盆镇以“移风易俗”破题乡风文明,三年来迁移旧坟5200余座,破解了“坟还建在农田里”难题,守牢耕地红线。通过深化“村账镇代管”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化解村级债务1963万元,让村务阳光运行。开展“山乡尚礼·洞庭新风”行动,压减红白喜事费用,户均人情负担进一步下降。从“迁坟治陋”到“文明立新”,金盆镇以真抓实干涵养文明乡风,为和美乡村注入“崇德向善、和谐共生”的基因底色。
移坟后的乡村公路两旁种上季节花草。
漉湖之畔,金盆镇执生态之笔勾勒出一幅“绿美画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加强秸秆禁烧与烟花爆竹禁燃监管,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推动空气环境持续向好。通过开展“洞庭清波”“夏季攻势”“利剑行动”等专项行动,河湖长制巡护常态化,湿地公园与生态廊道串联成网,重现“漠漠水田飞白鹭”的壮美诗意。推窗见绿、漫步亲水,如今,金盆镇生态宜居的底色,正转化为百姓“幸福成色”。
漉湖风光。
今日金盆,田畴织就的不只是丰饶粮仓,更是产业融合的璀璨星图;碧水映照的不只是生态画卷,更是百姓的幸福笑颜。当科技赋能农业、绿色点亮经济、文明浸润乡野,这座“状如金盆”的小镇,将继续扎根智慧农业,让特色产业品牌更响、生态宜居底色更亮,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壮美篇章。
责编:陈彰唯
一审:陈彰唯
二审:陈大勇
三审:陈英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