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8 08:31:22

一座制造名城
可以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是神农尝百草时遗落的药香
是青铜冶炼迸溅的炽热星火
是红色热土上传唱的英雄赞歌
抑或是湘江畔绵延三百里的工业图腾
(请横屏观看,绿意盎然的株洲,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这片罗霄山西麓的沃土
东纳吴越烟雨,西衔巴蜀长风
(位于株洲市炎陵县的湖南最高峰-酃峰,被誉为“湖南屋脊”,图片来源@株洲发布)
▼

既是釉下五彩瓷的老家
又是高铁机车的摇篮
五千年农耕文明与百年工业浪潮
在此激情碰撞
自然风与重金属风完美交融
既有铸造大国重器的硬实力
又有千年文化滋养的精气神
——这就是株洲
(遥感影像株洲,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一枚坚毅果敢的钢铁直男
亦有细腻温柔、可研可甜的一面
株洲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
擘画了“制造名城、幸福株洲”的壮美愿景
(灯火阑珊下的株洲,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

知来处,明去处
在这张承载未来的规划蓝图里
株洲又将生长出
多少种令人期待的模样?
(株洲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制图@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株洲市规划测绘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


株洲,古称“建宁”
湖南省的东大门
素有“南北通衢”之称
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摄影@唐运刚)
▼

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代表之一
株洲把工业基因焊进DNA
靠着制造业起家
名副其实的钢铁直男
(株洲的城市符号——株洲智轨,摄影@咏洲)
▼

新中国成立伊始
这座仅有7000人的滨江小镇
凭借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与工业硬实力
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340多项第一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
发展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样板
书写下波澜壮阔的“工业传奇”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1965年,毛泽东第16次来到株洲
发出如是感慨
(株洲生产的成千上万种用于钻石切割的器具,摄影@马宏杰)
▼

新世纪以来
株洲靠先进制造业当家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硬质合金、航空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优势
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
奔跑节奏加快,奋进动力澎湃
(株洲动力谷,摄影@钟跃能)
▼

如今的株洲
在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百强排名37位
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2位
初步构建了“3+3+2”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了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
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陶瓷、硬质合金
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创建了全省唯一的
国家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打造了轨道交通、服饰、新能源装备
3个千亿产业
布局了北斗应用、工业软件、永磁动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
一批未来产业
大国重器成了“土特产”
“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已然形成
(株洲先进轨道交通和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


上天
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占全国90%市场份额
株洲星座卫星升空
下海
“启航号”是全球最大的漂浮式风电机组
深海机器人可下潜6000米作业
着陆
株洲产“心脏”助力复兴号动车组风驰电掣
“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入地
株洲硬质合金产量占全国四成
大到盾构机、小到一把铣刀
都离不开株洲造
(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钢”不变,向新行、向高攀
《规划》提出
构建云龙北斗、石峰轨道交通、荷塘硬质合金、芦淞航空、天元新能源、渌口高分子新材料
6大产城融合发展片区
全面引领智能制造
续写工业重镇的光荣与梦想
(株洲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制图@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培育制造名城
关键在产业、用地是支撑
为此,《规划》全力保障
“3+3+2”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空间
整合提升“三区五园”产业发展空间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优先向“三区五园”倾斜
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要素
向优质企业、重大项目倾斜
支持园区调区扩区
锻造“钢铁直男”更硬核的钢筋骨架
让株洲制造名城“脊梁”挺得更直
(株洲产业图谱、保障产业用地图,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产兴,当然城旺
聚焦服务“国之大者”
勇当湖南“三个高地”建设主力军
《规划》明确将株洲打造成为
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城
中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
交相辉映的神农福地
(株洲总体城市设计鸟瞰图,制图@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秉承开放、理性和前瞻性的姿态
株洲以更广视野谋划城市未来
正全力推进
构建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增长极
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
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
(株洲区域协同格局,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奋进中的钢铁之城株洲
不只有眼前的钢铁和机械的轰鸣
也有诗与远方
未来株洲将持续
巩固“一环三片”的现代农业格局
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231.05万亩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茶陵县秩堂镇石龙村农田,摄影@黄晓军)
▼

着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这位钢铁直男,刚毅果敢
以壮士断腕解“重化围城”之困
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
推动“工业锈带”变“城市秀带”
(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老工业区厂房,摄影@焦潇翔)
▼

《规划》明确
筑牢“一江两水、四山多廊、一心十五地”生态保护格局
科学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2015.39平方公里
加快四片重点地区的生态修复
实施21个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株洲统筹规划、分区分类推进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摄影@钟跃能)
▼

回应人民期待
规划塑造了一条“翡翠项链”项目
即依托神农绿轴和湘江风光带形成的
25千米连续慢行绿道环
漫步株洲,“骑”乐无穷
(城市与绿地,摄影@王承才)
▼

中心城区
也有着清晰的生长脉络
锚定“对接长沙、株醴融城、拥江发展”
战略定位
“一核一圈一廊”的活力城镇格局渐次铺展
“一江九水山岭环、一主六片多组团”空间格局跃然纸上
山、水、城、景和谐交融
(请横屏观看,株洲“七岭环城,九山融城”总体格局,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链百园、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空间体系
让绿色生态触手可及
(株洲市中心城区,摄影@钟跃能)
▼

这不仅是规划图纸上的线条与文字
更是对中心城区居民掷地有声的承诺——
高品质生活
(绿色株洲,摄影@钟跃能)
▼

让城市出行“快”起来
也是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郑州,南株洲”
株洲
拥有南方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
京广和沪昆两大铁路干线
在此形成“十字型”交汇国家级铁路枢纽站
赋予了这位“钢铁直男”
以更加包容的胸襟广交天下客
(株洲高铁站及株洲市区,摄影@电别)
▼

未来,株洲将
构建多模式协调发展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三网融合,强化轨道交通引领
布局“八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
建设“十二横六纵”的干线公路网
规划“两主六辅”综合客运枢纽体系
形成“1+4+N”的通用航空网络
构建“一核一带”的物流空间布局体系
“国际株”跃动着
连接全球的强劲脉搏
(株洲清水塘大桥,摄影@钟跃能)
▼

就在株洲
城市交通既有风驰电掣的效率
更饱含细致入微的温度
《规划》提出
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8km/km2以上
建立舒适安全的慢行交通系统
实现步行与自行车出行友好
(湘江春色,摄影@凌惠)
▼


“这里没有外地人,我们都是株洲人!”
“往上推三代都不是株洲土著。”
“因爱上这座城,便邀亲朋扎根于此。”
株洲,天然的移民热土
更是蓬勃生长的年轻之城
在这里
青年人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
(株洲青年人才集体婚礼,图片来源@株洲发布)
▼

究竟是什么让株洲成为青年向往之地?
答案,就藏在城市理性规划的蓝图里
那些精心勾勒的发展脉络中
悄然交织着民生温度与生活甜度
(城市广场,摄影@李远灏)
▼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规划》聚焦职住平衡发展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出门进园区、下楼享服务”
助力青年人才
“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幸福株洲的生活”
成就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摄影@钟跃能)
▼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
未来株洲将建立
“市、片区、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
重点打造1处跨江
组合型市级公共服务中心
建设15处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打造若干处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要求
实现老年友好、儿童友好、青年友好
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株洲、爱上株洲
留在株洲,发展在株洲
(株洲体育中心,摄影@郭淑珍)
▼

不负期待
株洲的城市魅力持续破圈绽放
“厂BA”“醴陵免费捡瓷器”火遍全网
尽显“株”式浪漫的“株家有囍”国潮婚礼
北斗峰会、轨博会等重金属盛会相继垂青
更有美食、靓装、音乐节、街头艺术站等抚慰人心
……
(株洲“厂BA”、醴陵瓷谷,图片来源@株洲发布)
▼


这座钢铁之城打破固有标签
卸下高冷铠甲
总能用鲜活创意与人间烟火
触动你心底的柔软
(醴陵炒粉节,图片来源@株洲发布)
▼


传承“厂所结合”基因
《规划》划定18处城市更新重点片区
推动以清水塘为代表的旧厂区、徐家桥为代表的旧商贸区以及老旧小区、城中村的有机更新
(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提质改造项目效果图,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将闲置厂房“唤醒”
打造街角绿意盎然的微公园
建起社区驿站
为奔波的户外劳动者撑起温暖港湾
开办长者餐厅
托起老年人的幸福“食”光
从废弃空间到便民设施
从基础服务到贴心守护
住在株洲,“株”事无忧
实现幸福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株洲建宁驿站:旅途中的舒适小站,图片来源@韵动株洲)
▼


浩荡湘江奔涌千年
是怎样的岁月沉淀
孕育出株洲
刚柔并济、可研可甜的独特气质?
这背后深藏着
文脉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图片来源@株洲发布)
▼

株洲的文化印记璀璨夺目——
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农耕文化创始人炎帝的安寝之地
矗立着“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这里是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
走出了李立三、谭震林、耿飚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里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摇篮
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蓬勃生长
( 李立三故居、耿传公祠,图片来源@株洲发布)
▼


赓续守护丰富多彩的文化
《规划》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
建立“1个老城、7个街区、多个历史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
鼓励遗产利用与城市功能更新相结合
让历史肌理与城市新生共呼吸
(静谧湘江,摄影@胡鹏飞)
▼

惊喜远不止于此
这位“钢铁直男”在城市布局里
暗藏着独特巧思
(被称为“株洲年轻人的后花园”的文艺巷街区,图片来源@华声在线)
▼

未来将打造
“新锐绣带、新锐街区”2类空间载体
以潮流之姿,吸引更多
年轻人群、创新创业人群、高知人群
(株洲“街头艺术站”,图片来源@文旅中国)
▼


随着全国首条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开通
“湘赣边两山红色专列”穿山越岭
我们有十足信心预见
这座充满工业质感的城市
在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区上
依旧能以匠心独运惊艳四方
(秋瑾故居,摄影@钟跃能)
▼

在促进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方面
开展考古发掘和文明探源
支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建设
构建“两区两带八基地”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让传统工业“老树”发出文旅融合“新花”
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持续诠释幸福株洲的硬核浪漫
守住制造名城的历史根脉
(株洲神农塔,图片来源@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规划引领 美好生活
当钢铁直男满怀细腻柔情
以智造基因承载城市温情
持续擦亮“产、城、人、文”品牌
定能让制造名城更加有名有实、
幸福株洲更加可感可得!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