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1 08:06:5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日讯(通讯员 李中声 李建东 记者 邹娜妮)在“五一” 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湘中大地娄底,正开启波澜壮阔的“材料谷”建设新征程。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娄底经开区厚植劳模文化,激发创新动能,培育出刘旭辉、刘美林、康文涛等一批新时代产业尖兵。他们用焊花般的创业激情与钢铁般的创新意志,书写着劳动者的时代答卷。
技术突围:锻造产业升级的“破冰之刃”
(全国劳动模范刘旭辉。)
在涟钢钢铁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刘旭辉正带领团队将0.78毫米热轧带钢的厚度极限推向新高度。这项打破国际垄断的技术突破,源于二十年间46项国家专利的持续积累。从超快速冷却系统研发到纯钛合金板卷轧制技术攻关,这位全国劳模始终保持着“把可能做到极致”的科研锐气。2024年,由其主导的高磁感取向硅钢项目被列为“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带动涟钢品种钢占比跃升至76.4%,为娄底“材料谷”的钢铁脊梁注入硬核科技力量。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美林(左一)。)
在冷轧板生产领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美林用“逆袭人生”诠释着技术突围的另一种可能。面对国外专家束手无策的轧机压上伺服系统故障,这位从中专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的“打铁匠”,以土办法破解洋设备的密码。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采用“白+黑”调试模式,将原需15000吨的调试控制在2000吨内完成工业验证,用中国智慧跑出技术攻坚的“加速度”。
传承创新:构建人才成长的“生态雨林”
(湖南省劳动模范康文涛。)
“湖南省劳动模范”获得者康文涛的办公桌上,28份“师带徒”培养档案整齐排列。这位陶瓷封装技术专家深谙“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创建技术人才储备库,通过“项目练兵”“难题会诊”等机制,将实验室变成实战课堂。在他的带动下,45名产线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骨干,“新能源先进陶瓷封装”项目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助推娄底先进陶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百亿大关。
在镀锌车间,刘美林把“严苛”二字刻进管理基因。他创新实施“安全积分制”,将148万个安全工时“零事故”的奇迹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手册;建立“技术攻关擂台”,鼓励青年工程师在设备国产化、工艺优化等领域“揭榜挂帅”。这种“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让车间走出20余名省级技术能手,为汽车板生产线达产达效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精神铸魂:淬炼产业报国的“钢铁意志”
走进涟钢钢铁研究院,墙上“用创新脚步丈量钢铁报国之路”的标语格外醒目。刘旭辉团队正在攻克取向硅钢表面质量控制难题,这种被称作“钢铁艺术品”的材料,直接关系着特高压变压器的性能。他们曾以连续三个月的昼夜攻关,上千组实验数据的反复推敲,最终实现晶粒取向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实干精神,正是劳模群体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在康文涛的实验室里,氧化铝粉末正在高能球磨机中经历蜕变新生。为突破陶瓷金属化浆料配方瓶颈,他带领团队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将产品性能提升30%。当首款国产化动力电池盖板陶瓷密封件下线时,这群平均年龄32岁的科研团队用持续五年的坚守,填补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空白。
今日的娄底经开区,劳模精神已化作燎原星火。从钢铁冶金到先进陶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178名各级劳模、工匠组成的创新矩阵,正推动“材料谷”建设迈入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园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117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攻克关键技术难题150项。今年第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税收同比增长7.3%。在这片热土上,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浇筑的“材料丰碑”,正托举起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壮阔蓝图。当机器的轰鸣与创新的脉动同频共振,新时代的“奋斗者进行曲”正奏响产业报国的最强音。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