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21:52:11
谭秀丽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法治建设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近年来,执法理念持续创新,不断进步,共情式执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执法方式应运而生。它以情感共鸣为基础,强调理解、尊重与合作,注重人性化执法,逐渐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共情式执法的主要特点
共情式执法,是一种将共情理念深度融入执法全过程的创新执法方式。它不仅要求执法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法律素养,更强调执法者需怀揣一颗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当事人的情感波动、实际需求和所处困境,以人性化的视角审视每一个案件。在执法过程中,执法者以更加温和、情感化的方式处理事务,注重与当事人的沟通交流,力求建立情感共鸣和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冲突。这种执法方式摒弃了传统的僵化、对立手段,旨在通过更加柔性、和谐的方式,高效达成执法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情感共鸣。这一执法模式特别强调在执法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理解。它要求执法者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受被执法者的情绪和需求,以更人性化、更贴心的态度处理问题。这种情感共鸣不仅体现了执法者的人文关怀,也使得执法工作更加贴近民心,更加符合社会期待。
二是注重沟通,协商解决。共情式执法更加关注被执法者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执法过程中,执法者会通过与被执法者的沟通、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种和平、理性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法律尊严,也保障了被执法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缓解冲突,增强信任。共情式执法有助于缓解执法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减少对立情绪。通过情感共鸣和沟通协商,执法者能够赢得被执法者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构建起更和谐的社会关系,增强了公众对执法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共情式执法
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和谐关系,增强群众信任。共情式执法强调执法者与群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理解,要求执法者设身处地感受群众的情绪和需求。这种执法方式有助于缓解执法过程中的紧张氛围,减少对立情绪,增强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在基层治理中,共情式执法能够构建更加和谐的警民关系、干群关系,为基层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治理效能。共情式执法不仅关注法律的严格执行,更重视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通过深入基层,执法者能更准确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是推动法治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共情式执法在强调情感共鸣与理解的同时,始终坚守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它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有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法治建设深入发展。此外,还积极弘扬法治精神,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基层治理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发挥共情式执法在基层
治理中作用的基本路径
首先要强化理念传播,营造共情氛围。推广共情理念是实施共情式执法的重要一环。应通过媒体、网络、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共情式执法理念,让基层执法者和群众都能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积极挖掘和宣传共情式执法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树立榜样,激发基层执法者的学习和实践热情。此外,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普法教育,提高其法律理解力和认同力,引导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同营造支持共情式执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要加强培训教育,提升共情能力。为提升基层执法者的共情式执法能力,应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增强专业素养和共情能力,使他们能更准确地理解和回应群众诉求。注重实践锻炼,鼓励执法者深入基层,与群众亲密接触,通过实操提高共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执法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共情式执法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实施。
最后要构建制度体系,保障共情实施。为了推动共情式执法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实施,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共情式执法的地位和作用,为基层执法者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和坚实保障。应建立共情式执法评估体系,定期对基层执法者的共情能力、执法效果等进行评估,以此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确保严格遵守共情式执法原则,从而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作者系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会员)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陈佳婧
三审:周智颖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