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石上“绘”传奇!他用一把刻刀、一块石头,诠释了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杨英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11:15:34

▲胡杨(右二)在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时合影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杨英涛

一脸腼腆,眼光温柔而执着。4月30日,在芷江侗族自治县明山脚下,见到了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县政协委员胡杨。

他凭借着对石雕艺术的执着热爱与不懈追求,在小小的明山石上雕琢出了璀璨人生,也为古老的沅州石雕技艺传承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4月27日,胡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多年坚守与付出的最好褒奖。

与石结缘:始于少年时的热爱

胡杨出生于1979年8月,是芷江侗族自治县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土生土长的侗族阿哥。童年时,胡杨的母亲随手勾勒出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笔下的线条仿佛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的模样瞬间点燃了他对绘画的热情。

初中的时候,求学路上的一次偶然邂逅,更让他的艺术之梦生根发芽 —— 老艺人张延廷在墓碑上精雕细琢,一笔一画勾勒出的祥龙,刀刻斧凿间化作栩栩如生的图案,这份神奇深深震撼了胡杨,也让他在心底埋下了学艺的种子。

渴望精进画艺的胡杨憧憬着前往县城学习,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固执地认为 "画画不能当饭吃",执意要他学习犁田打坝,盼着儿子掌握务农本领,日后即便归家也能依靠土地谋生。

关键时刻,奶奶成了胡杨的坚定后盾。她常念叨 "为人不学艺,挑烂骠箕脊",鼓励孙子追寻手艺,在奶奶的支持下,胡杨毅然踏上了雕刻之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他逐渐掌握了线刻、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刻等多种雕刻技艺,尤其擅长俏色巧雕技艺、宫作砚雕技艺和海派砚雕手法。

多年的雕刻经历,让他与石头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每一块石头在他眼中都不是冰冷的素材,而是等待着他去唤醒的生命,他能敏锐地捕捉到石头的独特之处,将图案与石头本身的色彩完美结合,创作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石雕作品。

伉俪同行:爱与事业的相互成就

在胡杨的雕刻事业中,妻子张小花是他不可或缺的伴侣和坚实后盾。二人琴瑟和鸣、志趣相投,不仅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沅州石雕事业上更是携手共进,共同追逐着心中的艺术梦想。

张小花同样热爱着沅州石雕艺术,她理解胡杨对雕刻的那份痴迷与执着。为了能让胡杨专注于艺术创作设计,她主动承担起沅州石雕的市场运营工作。从产品的推广宣传,到与客户的沟通洽谈,每一个环节她都用心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2005年,张小花的母亲不幸离世、儿子早产脑积水、丈夫胡杨突发急性肺炎,高烧不退, 家中2 万多元积蓄花光,还欠下 2 万余元债务,但他们始终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创作时,他们是最能读懂对方想法的搭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彼此心中的构思。

▲胡杨工作照片

投身于传统的石雕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家人也曾有过担忧和反对。2006年,他们向银行贷款 5 万元,在集市上开起了雕刻店。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石雕行业辛苦且收入不稳定,不如找一份更安稳的工作。但胡杨和张小花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们用对石雕的热爱和坚持,慢慢改变了家人的看法。

他们向家人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沅州石雕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他们对于传承和发展这门技艺的决心。渐渐地,家人开始理解并支持他们的事业,这份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也成为他们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传承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与积累,胡杨在沅州石雕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的石雕作品多次斩获国内外大奖,先后获得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国家级金奖6个、银奖6个、铜奖5个,省级金奖3个、银奖5个,其他奖项若干。但胡杨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沅州石雕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展这门古老技艺的重任。

从2018年开始,胡杨利用多年的技艺沉淀,开始深入挖掘沅州石雕传统技法。他四处查阅古籍文献,走访老一辈石雕艺人,收集散落民间的历史遗存实物,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和实物佐证,恢复了多项沅州石雕古代技艺技法。在此基础上,他还恢复了沅州石雕古代文房器物20多个种类,创新了12个种类,极大地丰富了沅州石雕的产品形式,为这门古老技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开展沅州石雕的证史、正史、补史工作,胡杨更是不遗余力。他辗转多地,不辞辛劳地收集沅州石雕有关的文献资料,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历经16年,他组织编撰出版《沅州石雕古籍文献资料选辑》《沅州石雕概述》。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2019年论文《非遗项目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浅探——以沅州石雕传习基地与十万坪侗寨旅游融合发展为例》荣获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论文竞赛一等奖。

今年年初,他再次启动编撰《沅洲石雕文房器物类古今作品赏析》《沅洲石雕园林建筑类古今作品赏析》两本专著。这些学术成果,填补了沅州石雕学术理论专著的空白,为后续社会各界研究沅州石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带动乡邻:“雕”出村民致富路

胡杨是一名手艺人,也是一名县政协委员,他不仅在艺术殿堂孜孜以求,更是担负起一名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

他在艺术创作上成绩斐然,还积极投身乡村社会发展实践,用自己的手艺“雕”出了一条村民致富路。2018年5月,胡杨与爱人张小花在芷江镇十万坪侗寨创建了芷江沅州石雕传习基地。这里不仅是传承沅州石雕技艺的摇篮,也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传习基地设有6个展示厅,共展出展品700多件,向游客和研学学生展示着沅州石雕的独特魅力。同时,基地还配备了非遗工坊1个。2021年,该基地被授予湖南省第三批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节点景区和景点集群,有效助力了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从一个热爱美术的少年,到如今的全国劳动模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杨用一把刻刀、一块石头,诠释了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对艺术的追求与创新,对乡村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侗族歌谣,在明山脚下、在沅水之畔,久久传唱,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王宇红

三审:唐志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