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变革逻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6 11:00:21

作者:朱华玉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今天,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挑战。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技术理性与教育本质的深度对话,是工业化教育范式向数字文明教育形态的跨越式转型。面对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双重浪潮,职业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以适应未来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专业重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逻辑,在于打破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间的静态映射,构建基于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实时响应机制。

1.数字产业化推动新兴专业设置。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和岗位,要求职业教育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惯性思维,构建与新兴技术生态相匹配的专业矩阵。适时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专业,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应考虑设置跨领域专业,如“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金融”等,以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传统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教学内容需从传统机械制造向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技术等新兴领域延伸,将智能传感器应用、工业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嵌入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建设始终处于技术迭代的前沿,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模块化教学,将传统课程与新技术课程有机结合。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构建需求感知与动态调整的闭环系统。为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需建立需求感知与动态调整的闭环系统。通过构建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平台,实时捕捉技术变革对人才能力结构的影响,进而驱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的全链条改革。这种改革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范式的超越,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技术变革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二、教学革新:智能技术与教学关系的深度变革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是重塑技术工具与教学本质的价值位阶,让技术回归育人本位而非形式创新。

1.智能系统引领教学关系转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教学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传统课堂中“教师—教材—黑板”的三元结构,正被“教师—智能系统—学习者”的动态关系所取代。虚实融合的课堂形态,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显著提升认知效率。智能诊断系统则能够基于学习行为数据,构建“能力画像—学习路径—教学干预”的闭环机制,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虚实融合的课堂形态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智能诊断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学习时间、学习路径、答题正确率等,为每个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评价体系向过程性评价转变。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智能诊断系统,突破了传统考试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通过采集学习者的认知轨迹、操作数据、交互记录,形成多维度的能力评估模型,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评价体系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过程性评价可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到课后作业,都可以进行实时评价。例如,在在线学习平台中,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如视频观看时长、论坛参与情况、作业提交质量等,为每个学生生成学习报告,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客观,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育治理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催生新型教育共同体。通过构建技术标准、课程标准、认证标准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在产业场景中的动态配置。教育治理模式也随之向数据驱动转变,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优化。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还重塑了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机制。学校需要建立数据中心,整合各类教育数据,如学生数据、教师数据、课程数据、设备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瓶颈,为决策提供支持。

三、形态突破:教育本质的数字化再定义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解构工业化时代教育体系的双重枷锁:空间标准化与时间标准化。

1.未来学校将突破传统物理局限当学习场景挣脱校舍束缚,职业教育的准入机制必然重构——文凭认证体系将从机构背书转向能力认证,学习者在数字空间积累的认知轨迹、项目成果与素养表现,构成新型教育信用的数字画像。这种认证逻辑的颠覆,要求职业院校重新定位其核心价值,从知识传授场所进化为能力发展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学习成果的全域流通与权威确证。

2.未来课堂呈现教学形态转变传统课堂以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构建知识传递的线性管道,而未来课堂将构建学习者资源池智能体的网状生态。职业教育特有的实践导向特征,在技术赋能下催生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工作场景:机械专业学生可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操控远程设备,商贸专业学生能在元宇宙模拟全球供应链博弈。这种教学方式的蜕变,要求课堂从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的流水线改造为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AI引擎实时分析个体认知特征,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

3.未来教师面临人机协同转型当重复性指导被智能助教接管,教师得以回归教育本质的人文关怀与创新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将转型为学习架构师,其专业权威不再源于知识垄断,而在于设计引发深度学习的挑战任务,构建跨界融合的素养模型,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元认知能力。这种角色转型要求师资培养体系重构: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强化教师的数据素养与伦理意识,使其既能驾驭智能工具,又能守护教育的人文温度,在人机共生的教育新纪元,重新定义师者如光的现代意蕴。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触及教育本质的深刻革命,未来的职业教育必然是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将更加开放、灵活、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学校将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同时,职业教育还将与产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唯有如此,职业教育才能在数字文明时代真正实现其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为产业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为个体发展开辟终身学习的新境界。

责编:刘韵霞

一审:刘韵霞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