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5 09:52:17
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深处,炎陵县桃源洞国有林场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37000亩的森林孕育着无数生命的希望。这里,有一位名叫张育林的共产党员,他扎根林场32年,用脚步丈量这片生态宝地,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深山中的坚守者
张育林的童年与森林紧密相连。他常常跟随在林场工作的母亲深入山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1993年,18岁的张育林怀揣着对林业的热爱,加入了桃源洞国有林场礁石工区。那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没有自来水,他需要步行几公里到山溪挑水;没有电,夜晚只能依靠蜡烛照明;道路泥泞,种菜困难,物资采购需跋涉20公里到十都镇集市。与他一同分配来的3名护林员因无法忍受这份艰辛,很快便离开了,但张育林却选择了留下。他深知,这片森林凝聚着几代林场人的心血,承载着保护森林资源的重大使命。
防火先锋的智慧与责任
张育林从采伐工转型为森林生态守护者,深知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他独创了“三色预警工作法”,将巡护区域划分为红、黄、绿三级网格,分别对应高风险、中风险和相对安全区域。他坚持“三勤法”:动脚勤巡查、动嘴勤宣传、动眼勤观察,不仅运用传统方式如发传单、贴标语、喇叭广播,还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森林防灭火知识。他的作品《山火get不到的世外桃源》在湖南省森林防火宣传短视频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防火关键期,张育林如同进入“战备状态”的战士。旅游旺季时,游客增多导致火灾隐患增大,他开启24小时值守模式。遇到林农进山,他耐心告诫切勿携带火种、严禁吸烟;碰到陌生人,立即上前询问并记录联系方式;积极引导进入林区的游客扫码,确保每个人都遵守防火规定。
技能与体能的双重锤炼
张育林不仅是尽责的护林员,还是森林防火应急小分队的骨干成员。他刻苦钻研各类灭火设备,熟练掌握风力灭火机的操作技巧,学习油锯的构造原理,练习快速启动以及在不同树木、地形下安全高效切割。他经常参加模拟火灾实战演练,与队员密切配合,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体能训练也是他雷打不动的日常。每天清晨,他沿着林间小道长跑,无论寒暑从不间断,还不断挑战自我,增加跑步距离和速度。同时,坚持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力量训练,以及攀爬、跳跃等敏捷性训练。长期的刻苦训练,让他能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中迅速行动。
巡山日志:林场的“活地图”
天色未明,当人们还在梦乡,张育林已灌满水壶,踏上巡山之路;正午十二点,烈日当空,他仍坚守岗位。每日巡山至少10小时,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穿梭在山林间。结束一天的巡山工作,张育林回到工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那张老旧的木桌前,认真记录巡山日志,详细填写日期、气温、风力、风向、湿度、同行人员等情况,仔细标注出发地、山谷、溪流、岔路口等巡山路线上的关键地标及到达时间。
在林区情况板块,他认真记录树木、植被是否存在病虫害、生长是否异常,就连游客丢弃的烟头这类细微火源隐患也不放过,如实记录防火隔离带、消防蓄水池等基础设施的情况。如发现可疑人员,他会详细记录其衣着、举止和所在位置;发现山体滑坡隐患,便记录隐患规模和地形,并及时上报处理。他还会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工作流程中的不足,为后续巡山和防火工作提出建议,如调整巡逻频次、增设警示标识等。他的巡山日志,就是林场管理保护的“活地图”、“葵花宝典”。
救助生灵:森林的柔情守护者
一次巡山时,张育林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听到一阵细微的呻吟声。他循声寻找,发现一只受伤的花面狸蜷缩在草丛里,身上血迹斑斑,气息微弱。他将花面狸轻轻抱起,带回工区,立即找来药箱,小心翼翼地为花面狸清洗伤口、涂抹药膏、包扎纱布。为了更好地照料花面狸,他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和护理要点,每天按时喂食、换药。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花面狸的伤口逐渐愈合,活力也慢慢恢复。一个多月后,张育林将完全康复的花面狸放归大自然。看着花面狸欢快地跑向林间,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深刻感受到自己守护的不仅是森林,更是森林里的每一个生命。
大爱无言:基层共产党员的担当
32年来,张育林安于清苦,信念如磐。父亲生病住院,他无法顾及。小孩学习,没有时间辅导。他说,自己的名字就是培育森林的意思,一辈子都要与高山白云、清泉鸟兽相伴,将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这片山林中。张育林是平凡的,他只是万千林业职工中的一员;但他又是不凡的,正因他和同事们的坚守,守护着华南连片10万亩的最大原始森林,在平凡的岗位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回荡着基层共产党员的铿锵誓言。
张育林的故事,是无数林业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用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桃源洞林场的深处,张育林的身影依旧穿梭在森林间,他的故事,也将继续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传颂。
责编:陈龙
一审:陈龙
二审:喻志科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