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2 12:47:35
开栏语:
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壮阔画卷中,人民调解是浸润人心的工笔,勾勒着社会和谐的底色。
即日起,本报推出《人民调解员》专栏,带您走进基层调解一线,聆听优秀调解员们用专业与热忱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看他们如何以绵薄之力汇聚时代伟力,在细微处筑牢法治根基,为平安中国建设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不能白来人间一趟”
10年两次换肾仍旧坚守人民调解一线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罗霞
初见曾祥伟,他那瘦弱的身躯、灰黑色的脸庞,让人很难将他与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等诸多荣誉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司法助理员,在沅陵凉水井群众的心里,却是一块无比信任的牌子。
32年,1万余个日日夜夜,拖着两次换肾的病躯,曾祥伟扎根在人民调解的一线。组织多次找他谈话,调到离家近又相对轻松的机关岗位,都被他婉言谢绝。
坚守为民初心,坚持一线工作,曾祥伟用生命丈量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精神海拔。
群众事,每一件都是大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邻里间的一句口角、半垄田地的边界,都可能成为压垮人心的稻草。”曾祥伟说话的声音仿佛能够穿透壁垒洪亮而有力,与外在形象截然相反。
4月11日,记者跟随他的脚步,体验他的工作场景。
上午,一起历经了数次调解后终于达成和解的当事人,集聚凉水井镇凉水村村委会前坪,共同签署调解协议。
在来此处之前,曾祥伟刚对一起人身侵权案当事人张某进行回访。
“感谢您的关心,爱人恢复得很好,对其他人也没有任何意见。”黄某对曾祥伟在调解成功后还关注后续的行为尤其感激。
黄某爱人因驱赶跑到自家药店的鸡,与邻居发生争执受伤。事发后,早就耳闻曾祥伟处理问题公道又迅速,黄某便第一时间找到他,希望调解这起矛盾纠纷。
在曾祥伟眼中,村里的矛盾无论大小,都容不得半点忽视。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像滚雪球一样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2020年8月18日,村民张某因工死亡,这本就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没想到围绕工亡补助金的分配,婆、媳和孙女3人闹得不可开交。婆婆彭某觉得儿子的补助金自己应多分10万元,毕竟儿子走后自己生活没了依靠;媳妇谢某则满心无奈,女儿留学欠下10余万债务,自己没稳定收入,希望婆婆体谅,还承诺会尽赡养义务。可彭某对长期在外居住的儿媳的口头承诺并不放心,坚持要分得30万元,不然就走法律诉讼。
曾祥伟介入调解后,深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精准抓住矛盾症结。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亲情的珍贵讲到法律的规定,从家庭的和谐谈到未来的生活。在他的耐心劝说下,婆媳二人最终相互体谅,在调解书上签了字,原本剑拔弩张的一家人重归和睦。
32年来,凉水井没有因调解不及时导致矛盾纠纷激化或民转刑发生。
“老百姓找他的事情没有解决,他就放心不下。”在镇党委书记谭顺环的眼中,曾祥伟总是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再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
两次换肾仍坚守岗位
排查矛盾纠纷160余次,参与调处山林土地、婚姻家庭、损害赔偿、邻里、劳动争议等各类民事纠纷364起,复杂疑难纠纷41件,重大纠纷7件,制止群众械斗3起。这是曾祥伟近3年交给凉水井的“成绩单”。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曾祥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他两次换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时间回溯到2003年12月24日,曾祥伟新婚第2天就接到司法所的紧急电话。外面大雪纷飞,他不顾天寒地冻,告别新婚妻子赶回单位,当天下午就护送安置移民去靖州。
连续一周的劳累,加上长期超负荷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工作,让他身体不堪重负。月底,曾祥伟感到身体不适,在领导的强烈要求下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
2004年元月,曾祥伟进行了第1次肾移植手术。他刚出院,就不顾身体虚弱,毅然投入到工作中。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实际情况,要将其调到机关更为适合的岗位上去,但他坚决要留在基层。
同年4月,曾祥伟被调至凉水井司法所,这是距离县城最近的乡镇。12月上旬,他旧病复发,不得不将坏肾取出进行放射化疗治疗。身体稍有好转,回家休养不到半个月,他又一头扎进工作中,直到2007年12月,他再次施行肾移植手术,那时他的体重已从75公斤骤降到43公斤。
面对如此沉重的病痛,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一如既往忘我工作。司法局领导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心疼不已,又一次提出安排他到城区司法所或局机关,都被他婉拒。
“我的生命就是和时间赛跑,做人不能白来人间一趟,要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对得起国家,也要给儿女做个好榜样。”
现在,他每周要固定进行3次透析,每天都要服用抗排异药物,但他依然坚持每天7时30分准时到司法所安排工作。
谈到丈夫的状况,妻子不免泪湿眼眶,坐在一旁的曾祥伟见此情景,心中也是一阵酸涩。
培育基层调解生力军
曾祥伟的坚守,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妻子原是鹤鸣山小学的数学老师,同时还担任学校支部书记和党建办主任。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支持丈夫工作,她辞去管理职务,承担起家里家外的一切事务。
“刚开始也会生气,有时看他半夜接到电话就要出去,明天去不行吗?”起初,妻子忍不住埋怨。可丈夫那句 “大家都在等着”,让她望着他瘦弱却坚定的背影,话到嘴边又咽下。
因为长期患病,曾祥伟看起来格外苍老,有时去医院甚至被误认为是妻子的父亲。
每当这时,妻子总是笑着解释。虽然嘴上唠叨着让丈夫注意身体,但她心里明白,丈夫对工作的热爱早已融入生命,而她也成为了他最大的后盾,甚至成了半个医生,时刻提醒丈夫按时服药。
受父亲影响,女儿把警察梦写进了作文本,长大后要像爸爸一样用法律守护更多人。
“现在只希望他能多注意身体,我19岁就没了父亲,不想让两个孩子也经历这些,最怕的就是他哪一天就不在了。”说到这里,这位在记者面前一直爽朗的女性突然哽咽,坐在一旁的曾祥伟也抬手擦拭眼眶。
因为面容显老,曾祥伟还遇到过不少误会。在调解一起五保户遗产纠纷时,当事人误以为他是退休人员,质疑他处理问题的诚意。但曾祥伟从不计较这些,总是以诚心、耐心、细心、忍心对待每一起纠纷。
这也得到了同事吴冬生的印证。他说,曾祥伟总是和他们强调,邻里亲友之间,能调解就尽量不要打官司,一旦对簿公堂,可能就结下仇怨,案结事未了。
如今,曾祥伟带出来的优秀人民调解员,分布各个乡镇,带着诚心、耐心、细心、忍心,打动了许多当事人,接受调解,赢得当地老百姓的深深敬意。
■记者手记
用生命和坚守
筑牢法治根基
采访结束时已近正午12时30分,曾祥伟来不及吃饭,留下一句“还有两个当事人在等我”的话语后,便匆忙赶去办公室。此时,他的体检报告显示血肌酐值已突破1000,意味着第3次换肾手术迫在眉睫。
病痛从未动摇他的信念。32年扎根基层的实践,让他深知普法对化解矛盾的重要性,故而始终坚持“要让每起纠纷画上法治句号,让每次调解成为普法课堂”。每逢重要节点,他都会带领同事深入乡村、学校和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凉水井的刘家坝村获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白合村更是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当我们将笔触和镜头对准他略显佝偻却沉稳的背影,忽然读懂:正是无数个像曾祥伟这样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用生命与坚守,写下新时代“枫桥经验”最滚烫的注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
责编:梁原
一审:梁原
二审:李翔
三审:杨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