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4-22 10:29:32
每年的3月30日是“双相情感障碍日”,今年的主题是“因爱为家,向阳而行”,旨在增进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病耻感,帮助患者科学管理疾病、促进健康,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在这里,我们干脆把“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病聊深聊透。
两种不同的状态交替出现
交文章的最后期限这天,我终于霸蛮打开电脑开始码字。
没错,现在我是“抑郁相”:工作做不动,每天只想躺在沙发上不动弹,迫不得已拖着灌了铅的双脚去上班;上班也是发懵发呆,事情是否做过记不清楚,感觉自己被一层透明的“玻璃罩子”笼罩着,这个世界都不真实,不愿意跟人说话;浑浑噩噩一天过去了,开车回家的路上莫名其妙眼泪流下来,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提起兴趣……我心里非常清楚,因为这种现象不是第一次发生。
但“消沉”一段时间后,我又会慢慢地“活过来”,开始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交。比如突然在某一天,我像按了一个快进键,疯狂地投入工作,热情饱满,富有爱心、责任心,社交牛逼,妥妥的E人,精力很旺盛,有时候甚至心脏会突突突地加速跳动起来,这是我最富有创造力、感染力,最开心、工作效率最高的一段时期。
上述的两种状态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我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对于上面的症状我可太熟悉了,是典型的抑郁症状群和躁狂症状群。那么这是不是得了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病?同样作为精神科医生的我了然于胸,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何走向,又要如何应对,所以我并不担心。
然而在临床,尤其在门诊,抑郁症状群和躁狂症状群患者很多,他们自身出现了这些症状后,急于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得病了?以后会怎么样?如果来看病会影响工作生活吗?尤其是女性,会影响生育吗?
双相情感障碍积极治疗即可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曾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能量和活动水平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状态会在躁狂/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之间周期性交替,这种波动远超正常的情绪起伏,可能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上述定义有两个关键点:发作具有周期性,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稳定期也可能出现;与普通情绪波动不同,其严重程度会干扰正常功能,甚至引发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故要确定是否得了这个病,除了有关键的症状表现外,还有两条必不可少,那就是现实检验能力下降和社会功能损害。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症状标准达到了,然而我知道这是一些情绪上的波动而已,我能区分是不是病态,也知晓这些情绪的变化在我承受范围内,能坚持去上班,虽然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上班需要摸摸鱼,虽然不想与人讲话,也还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的现实检验能力存在,社会功能稍有下降,没有到达损害的程度。我常常对来访者说,我们只是具有双相的性格,达不到双相障碍的诊断。
这个时候来访者往往会迫切地问道:“医生,需要治疗吗?”我的回答是:“需要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以及中医药联合治疗,但是比起上这些手段,更重要的是建立医患联盟。如我这类“双相性格”者,需要的是接受这类疾病的健康教育,知道来龙去脉,做到心里有数,积极地进行心理咨询、认知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精神科医生(不是心理咨询师)明确的给你下了双相情感障碍这个诊断,则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多方案、足量、足疗程的治疗。
到精神专科医院看病请淡定
“我来精神专科医院看病,对我会有什么影响?”这也是很多来访者的担忧,这里面的一个核心含义就是病耻感:“我得了精神病,我这辈子完了,别人会怎么看我,我单位知道了怎么办?”
双相情感障碍曾被戏称为“天才病”,虽然很夸张,但也说明这个病在稳定期具备完整的社会功能,它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属于慢性病,只要坚持服药稳定下来,就能正常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等,与普通人无异。
来精神专科医院看门诊,一般得到的只能是状态的诊断,故也不存在上报的情况,担忧影响考公考研、被单位知道等都是杞人忧天。
最后一个问题是女性来访者最担心的问题,如“这个病遗传吗?我还能正常生育吗?”
科学来讲,这个病有遗传性,但不是遗传病。研究表明这个疾病有家族聚集的特点,但不是这个家族里面人人都会得。至于生育的问题,首先建议咨询优生优育专科门诊,听取专业的意见。但如果在服药期间,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择期妊娠,选择用药。因为很多情感稳定剂有致畸的副作用,是妊娠期不能服用的。
理性看待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病
方方面面写了这么多,核心含义想告诉大家:
1.不要有了一些症状,就急急忙忙去DeepSeek、百度什么的,自己吓自己,甚至自己给自己乱下药。正确的做法是,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予以评估。
2.即使得了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病,只要积极治疗,按慢性病全病程管理,它就是很普通的一个疾病,能好,能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或者就是正常人。
3.我的来访者里面有大学生、教授、律师、公务员、商人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能考研考公、带研究生做科研、加班干工作、做生意,事业上毫不逊色。所以普通人看待他们,没有必要有异样的眼光和情感,他们也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员。
4.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和患者家庭,也没有必要背负很重的心理包袱,全面了解疾病,积极治疗疾病,帮助认真康复训练,家人耐心对待患者,就可以了。高血压也不比双相“高贵”,能当着大众的面谈论高血压,就能当着大众谈论双相。
作者: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十病区 王凤
责编:郭芝桃
一审:郭芝桃
二审:张丽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