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16:38:48
谭铁牛院士
虹膜位于人眼瞳孔与巩膜间的圆环状部分,在红外光下呈现丰富稳定的细节特征。虹膜纹理在人出生18个月后基本稳定,被视为除DNA外最可靠的生物特征。虹膜识别技术因此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1997年7月1日,33岁的湖南茶陵县人谭铁牛放弃英国雷丁大学终身教职回国,开展模式识别研究,其中包括虹膜识别。当时,欧美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更快,谭铁牛试图从国外购买虹膜图像获取设备,却遭拒售,仅能获取少量图像。这一经历坚定了他自主研发的决心。
虹膜识别的首要挑战是“成像”,即捕捉并清晰拍摄人眼虹膜图像。谭铁牛虽擅长图像识别算法,但对成像硬件并不熟悉,且国内无现成设备。面对东方人种眼睛较小、虹膜细纹特征不如西方人种和非洲人细腻丰富的挑战,以及可见光难以拍摄清晰虹膜图像的问题,谭铁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虹膜成像设备。他经常在实验室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通过安装电控的红外主动照明光源等方法,最终成功研发出“初代”虹膜图像获取装置。
图像获取只是第一步,虹膜识别技术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判断图像是否来自活体、提高图像分辨率、快速精准定位虹膜区域、刻画虹膜图像特征等。谭铁牛团队集思广益,逐步攻克这些难题,提出基于定序测量的虹膜图像特征表达方法,利用算法优势实现虹膜成像便捷化。
2000年,谭铁牛团队开发出国内第一套虹膜识别核心算法和原型系统,掌握了虹膜识别系统核心知识产权,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虹膜识别技术及产品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谭铁牛凭借卓越成就,当选为国际模式识别学会副主席和IEEE生物识别理事会主席。2022年8月22日,第26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开幕。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获得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傅京孙奖,以表彰他在模式识别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文萃报》3444期综合自《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