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好学校丨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改制不改质 初心坚如磐

  科教新报   2025-04-02 15:22:18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刘芬 通讯员 周玲

真办教育,才能办真教育。

在湘潭县一中教育集团江声校区——湘潭江声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江声实验学校”)党委书记聂小波的办公室,“办好学校、教好学生、发展好教师”的“三好”箴言赫然在目。这不仅是口号,更是一所名校在“民转公”改革浪潮中坚守初心的宣言。

从一所优质民办学校,到“民转公”的样板校,江声实验学校以行动证明:改制不改质,教育之魂始终如磐。

一场矛盾叠加的改革

2022年8月29日,湘潭县一中教育集团江声校区——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正式揭牌,标志着这所享誉三湘的优质民办学校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成为湘潭县教育局直属公办初中。彼时,聂小波以湘潭县一中党委书记身份到江声实验学校主持改制工作。

这场改制,远非一纸文件般简单,冗员清退,股金退还,教师待遇落差,生源结构改变……这是一场矛盾叠加的改革。

民办时的江声教师收入高、待遇好,改制后,第一批解决编制的教师虽完成了公办教师身份的转变,但待遇断崖式下滑,暂时未能解决编制的教师更是人心浮动。

在江声实验学校待了20年的党委委员刘再望道出了改制之艰:“真难,但学校党委做到了,保住了大盘子的稳定。”

聂小波和学校领导班子深知,转公后,要让老百姓放心,就得先稳住教师队伍,保住教学质量。

一场场开诚布公的宣讲,一次次发自肺腑的恳谈,考验着学校领导班子的能力与耐心,也拷问着每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怀。

可喜的是,在县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冗员清退补偿金及时到位,不到一年的时间把股金也退给了股民。经过两年过渡期,江声实验学校没有解决编制的教师仅剩4名。

“‘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江声精神,已融入老师们的血液。江声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事业。”聂小波掷地有声地说。

教师周聪参加第三届湖南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竞赛获初中数学组第一名,并荣获“湖南省教学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很多学校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周聪一一拒绝。她说:“是江声培养了我,江声让我更有成就感,尤其是聂书记的教育情怀深深感染着我。”

改制之初,面对社会对“民转公”后教师会躺平、学生成绩会下滑的质疑,学校用2023年的中考实绩证明了自己,处于改制震荡期的江声获得了自1998年改名以来的中考最佳成绩,各项数据在湘潭市均居榜首。

一次书记陪餐的温暖

教育不是分数的较量,而是心灵的滋养,聂小波深谙此理。在他眼里,每名学生都是闪闪发光的个体。他会不定期邀请令老师们头疼的学生共进午餐。没有训斥,只有倾听;不谈短板,只论潜力。

3月20日中午,聂小波急匆匆地结束记者的采访,便去与学生赴“约”了。

带着疑惑,记者与“约会”后的方同学进行了一番沟通,他感受到了来自书记陪餐的温暖,说:“我们几个同学平时经常犯错误,成绩也老拖后腿,没想到聂书记不仅没有批评我们,反而肯定了我们的优点,说学校会想办法从多方面来帮助我们。真没想到书记这么看重我们。”

据了解,与书记共餐后,方同学悄然发生着改变:课堂笔记工整了,眼神坚定了。聂小波用陪伴与信任,将“问题”化为“可能”,让每一个生命都被照亮。

这样温暖的故事,在江声已成常态。致远楼的会议室每周都会举行“书记校长面谈”,每一名师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合理且及时的回应。学校构建“善上”德育体系,以“爱国、孝亲、尊师、立志”等十二品格为根基,让“五育并举”落地生根。教育,在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雕琢。

一个教育公平的样本

“改制后学费不到原来的10%,但师资和教学质量丝毫未减。”附近居民的评价,成为江声改革最质朴的勋章。老百姓对教育的期许,从来离不开阳光公平、公益普惠。

校友钟池的选择更具深意:21年前,她从江声毕业,如今特意购房将孩子送回母校。在她眼里,今天的江声依然是最好的学校。

校园内,爱心企业家捐赠的校园文化石静静矗立,承载着社会各界对江声教育的无限期许;近年,全国多地教育考察团纷至沓来,探寻江声“民转公”的成功密码。

江声的转型,不仅是体制之变,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它证明:当公益普惠与追求卓越同行,人民满意的教育便不再遥远。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