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清 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2025-03-28 09:09: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谢文清
晨光初露,薄雾笼罩下的中方县花桥镇槐子坪村渐渐苏醒。
76岁的谢申来推开斑驳的木门,晨光瞬间洒满庭院;水泥铺就的地面整洁如洗,木栅栏围成的小菜园里,辣椒苗正舒展新叶,墙角的竹架上,藤蔓蜿蜒攀爬。
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堆满腐朽木柴、散落破瓦罐的“卫生死角”,如今却成了全村交口称赞的“示范庭院”。这场始于方寸之地的改变,正是槐子坪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
故事要从一个春天说起,当时,村“两委”吹响人居环境整治号角,动员召开村组庭院会,提出“家家小美、村村大美”的目标。一场以“重塑乡村肌理,留住乡愁记忆”为主题的蝶变行动悄然展开。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发现村民对环境改善既有期待,又有顾虑,有人担心拆除违建会损失利益,有人发愁整治后如何维持。
“要让村民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村党支部书记雷小菊在动员会上掷地有声。会后,她带领村“两委”率先拆除占道的旧棚屋,将空地辟作小花园,青砖铺径、花木扶疏。党员田世文紧随其后,清理了堆满柴草的宅基地,种上当季的花儿。这些无声的示范,如同春日的细雨,悄然浸润着村民的心田。
谢大爷的转变颇具典型性。起初,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任凭村干部数次登门劝说,始终不为所动。直到某日清晨,他目睹雷小菊带领几名村干部在烈日下帮隔壁陈大嫂清理杂草,收拾柴棚,汗水浸透衣衫的身影在暑气中格外醒目。
“大叔,您看这柴垛堆在路边多碍事,要是腾出地种些花草,您进出也敞亮啊。”雷小菊的话语让谢大爷陷入沉思。当晚,他蹲在院子里抽了半包旱烟,望着杂乱的柴堆与斑驳的土墙,终于长叹一声:“那就试试吧。”
次日,村干部们带着工具赶来,与谢大爷并肩拆除了摇摇欲坠的旧棚屋,清运出二车陈年垃圾。有人提议将拆下的废弃木梁加工成菜园篱笆,谢大爷连声称妙。一月后,他家的小院焕然一新:菜畦里翠色掩映,为小院平添几分山野意趣。
谢大爷的“示范庭院”成了最鲜活的宣传画。村民们纷纷效仿,拆违建、清杂物、扮庭院。村“两委”因势利导,开展“最美庭院”评选,设立“红黑榜”。一时间,“家家比整洁、户户赛美丽”的热潮席卷全村。
随着整治向纵深推进,槐子坪村的蜕变远超预期。曾经污水横流的沟渠化身灌溉水道,清澈的溪水倒映着两岸芬芳油菜;闲置空地变身小菜地,水井凉亭点缀其间,脏乱差的公共区域已不见踪影,主干道旁的文化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相映成趣。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自发组建环境管护队,将门前三包等纳入《村规民约》,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如今的槐子坪村,青砖黛瓦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鸟鸣犬吠与欢声笑语交融回荡。这场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扮靓了村庄的“面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里子”。村口文化墙上“整治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的标语熠熠生辉,见证着槐子坪村焕然一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挥毫书写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杨熙明
三审:唐志军
来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