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周刊丨当好孩子的压力“侦察员”

  科教新报   2025-03-25 10:47:10

当孩子向倾诉“学习好累,不想上学”时,作为家长,应当如何帮助他们有效缓解压力呢?本期《家教周刊》,洞口教育人为家长们解答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

本期联合出品:洞口县教育局

主持单位: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改项目《县域中小学校(幼儿园)防性侵安全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组洞口县家庭教育讲师团

主持人:曾华容 黄亦龙


【名师来支招】

减压的智慧:给家长的三盏指路灯

舒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洞口县第三中学心理健康教师

之前医生朋友跟我说过,有次急诊,一名高三男孩还在昏迷,母亲攥着医生白大褂的衣角追问:"孩子明天能返校吗?"监护仪的滴滴声与这句话形成刺耳的和鸣,折射出当代教育中令人揪心的认知错位——我们把孩子培养成解题高手,却忘了教会他们如何安放情绪。

十余年教学生涯里,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错位教育"。有家长捧着确诊抑郁的检查单仍觉得"高三请假太亏",有孩子带病还在背单词。这些场景背后,是家长面对教育焦虑时的集体性失焦。在此,我想分享四个切实可行的减压策略:

做会呼吸的树洞。去年,班上的小雨总在周记里画满黑色漩涡。我建议她母亲每天留出"十分钟静默时间",这位向来强势的妈妈开始学习当听众。三个月后,小雨在作文里写道:"原来妈妈停下来听,也能装下我所有的心事。"真正的倾听不是被动接收,而是用眼神、点头、握手的温度,构筑起情绪的缓冲带。

构建情绪防波堤。家庭氛围是压力的倍增器或消解剂。我曾教过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男生,他的错题本扉页写着:"爸妈吵架时,我就在草稿纸上画满盾牌。"后来我们找家长谈话,建议设立"家庭宁静角",任何人情绪波动时,可以独自去飘窗看半小时风景。三个月后,男生交来的作文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原来父母也会脆弱,这让我觉得压力不再是独行侠。"

编织社交安全网。青春期孩子70%的压力宣泄依赖于同伴支持。智慧的做法不是严防死守"早恋",而是创造健康的社交场景。有位父亲每月组织孩子的朋友来家举办"边吃边学读书会",孩子们边吃边讨论“活着”的生命观。这种有温度的社交,既释放压力又构建价值观。

教育的真谛不是填满时间,而是守护成长的空间。当我们把"今天开心吗"置于"考了多少分"之前,当家庭不再是压力的放大器而是缓冲带,孩子们自会生出对抗焦虑的韧性。

【共绘同心圆】

无分别的爱塑造最强力的支撑

洞口县第一中学 唐姗

在心理咨询室值班时,学生小红前来咨询。小红成绩优异,理解并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但她总觉得父母把成绩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内心十分受伤。

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取得好成绩,然而如果教师和父母对成绩过于关注,无意会增添他们的负担。

家长如果能放下焦虑,不以好的学习成绩为前提,用无条件的爱去关注孩子时,在很多点滴小事上都可以帮助到孩子。在上学期,对高二的千名学生发放过问卷,询问孩子们父母做些什么能让自己感觉到很解压,孩子们天马行空,有说大吃一顿、出去玩的;有说不要批评自己讲大道理,做比较的;让我吃惊的是有的高中生,看着比大人高出一大截,却仍表示表示希望父母给自己一个拥抱就好。

诚然,心理研究表明拥抱、拍肩等动作能降低孩子的压力激素。有时肢体语言也能给到孩子一种被爱被呵护的感觉,当我们家长能够放下焦虑,更关注孩子本身时,孩子感受到的心理支撑会更加的充足。

从焦虑到从容:我和孩子的减压之路

洞口县第三中学家长 王晓星

记得儿子升学那会儿,考试成绩出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个小时。我贴在门边,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心都揪成了一团。

那个曾经在小学总是拿满分的"别人家孩子",现在却因为几次考试失利而崩溃。看着每天熬夜到凌晨,早上顶着黑眼圈去上学,我意识到必须做点什么。

我开始每天在冰箱贴上写"鼓励贴":"帮妈妈拎这么重的东西,有儿子真幸福!""谢谢你把这么重要的事情讲给我听,我会替你保守秘密的。"小小的便利贴成了我们之间的秘密花园。渐渐地,我发现儿子会偷偷对着冰箱微笑。

有一次考试前夕,儿子焦虑得吃不下饭。我拍着他的肩膀,和玩起了"三个问题"游戏:"最坏能考多少分?""最好能考多少分?""最可能考多少分?"聊完后,儿子腼腆一笑"妈妈,你这么一说,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现在,儿子虽然成绩不是最拔尖的,但学会了制定计划,懂得调节情绪每次考试后,会主动分析错题,找出薄弱环节。看着从容不迫的样子,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不是让孩子永远站在顶峰,而是教会他们在跌倒时如何爬起来。

【局长谈家教】

减压三字经:动、观、交

洞口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文平

最近走访学校,看到不少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眼神疲惫。一位班主任告诉我,她班上有个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整宿睡不着觉。这让我深感忧虑:我们的孩子,正在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

动其身,强其体。建议家长们多与孩子共同参与球类、散步、绘画等活动,这些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延伸,更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如每天陪孩子散步15分钟,不要小看这短短的时光,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是天然的"快乐因子"。

观其行,听其言。要善于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食欲下降、睡眠不好、情绪波动,都可能是压力过大的信号。更重要的是主动创造倾听环境,如每天放下手机留出20分钟,耐心听孩子讲述学习与生活中的见闻,当孩子倾诉烦恼时,请先给予理解而非说教,及时的观察和干预,往往能避免问题恶化。

交其心,求其效。沟通要讲究方法。少问“考得怎么样”,多聊“今天有什么趣事分享”,少用命令语气,多分享自身经历。家长不妨尝试放下“权威”身份,以朋友姿态与孩子平等对话。比如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讨论兴趣爱好、做手工等,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被信任。

当家长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而非“裁判员”时,我们终将收获的不仅是学业进步的喜悦,更是一个身心健康、向阳而生的生命。记住,一个会调节压力的孩子,远比一个只会考试的孩子更有未来。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