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千年檐下 作答时代卷端

谢韶光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3 11:13:58

3月14日下午,细雨蒙蒙。省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44名学员赴岳麓书院开展现场教学,接受一场文明基因的滴灌。

雨水顺着“实事求是”的匾额沟槽蜿蜒而下,仿佛时光的溶剂正在溶解历史的封层。1917年宾步程题写此匾时,或许未曾料到这四个字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符号。青年毛泽东在半学斋的雨夜批注《伦理学原理》,窗外的雨声与笔尖的沙响,构成思想破茧的原始韵律。那些从《汉书》考据中提炼的治学准则,经雨水的浸润,终于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升华为我党的思想路线。

此刻凝视匾额,忽然惊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本质上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像雨水渗透青砖的缝隙,传统精神以无形之力重塑着现代思想的肌理。当我们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时,是否也该如此这般“润物无声”?与其在课堂上机械的复述理论,不如带着学生站在实验室窗前,看春雨中萌发的新芽如何诠释“新发展理念”的生命力——真理的传递,本应是一场自然发生的化学反应。

集体移步至碑廊,《岳麓书院学规》的拓片在雨天泛着冷冽的光泽。“学贵力行”四个字被雨水洇湿,恰似王夫之《尚书引义》中“行可兼知”的未干墨迹。讲解员指向半学斋的木窗棂——百年前的雨滴曾在此折射出青年毛泽东的批注手稿,那些力透纸背的“经世致用”论断,与我们今日笔记本上“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字迹,在时空的褶皱中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这让我想起高校在党建工作中的某些困境:有时精心设计的主题党日活动,为何总难引发深度共鸣?或许因为我们忽略了“知行合一”的场域构建。就像书院将课堂设在汲泉亭畔,让学子在取水烹茶中体悟“格物致知”,我们的组织生活是否也该走出会议室?当青年党员在实验室里用数据验证古籍中的工匠技艺,在田野调查中重走当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同样路径,理论的根系才能穿透形式主义的冻土。

穿过文庙棂星门时,雨势渐急。几十把黑伞在“忠孝廉节”碑前绽放成墨莲,讲解员解密碑文与文天祥精神谱系的关联,声线混着雨声:“‘忠’不是愚忠,而是对真理的坚守——正如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守的是人民立场的大忠。”这番解读让传统文化的基因链突然清晰:那些被雨水冲刷的碑文,实则是可以拆解重组的文明密码。 这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如雨水般既有渗透的耐心,又具解构的勇气。就像湖南大学将书院学规转化为《师德考核实施细则》,我们是否也能在党员教育中建立“文化转译机制”?把“传道济民”解构为“学术伦理+社会服务”的指标,让“实事求是”具象为“调研问题清单+整改闭环”——当古老的精神符号被拆解为现代治理的零件,传统的屋檐便能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天空。

雨雾中的“实事求是”四字略显朦胧,却因此更具象征意味——真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渐次显影的底片。这让我想起朱熹在岳麓山观雨的感悟:“天地之间,一理而已。”而今这“理”正演化为“两个结合”的当代命题,在雨水中发酵出新的思想酵素。 离院时衣襟已沾满雨痕,这些水渍恰似文化传承的胎记,时刻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如雨水渗透大地般的灵魂浸润。或许下次的组织生活,该让党员在实验室的显微观察中研读《党章》——理论条文在多重镜片折射下呈现多维阐释空间,刚性的文本结构便会在实践场域中萌发创新根系。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恰如将典籍置于光谱分析仪下:既保持文献载体的完整性,又能透过学理透视发现传统训诂未曾触及的当代性肌理。

返程时,马路上的雨水汇成细流,沿着石阶潺潺而下。这让人想起书院讲堂“学达性天”的匾额——学问的终极境界,应是让真理如流水般贯通天地人心。此刻的岳麓山,每一滴雨水都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有的渗入青苔延续千年的呼吸,有的汇入湘江奔向时代的海洋。 作为新时代的党务工作者,我们终将带着这场教学的精神胎记,在高校党建的土壤中播下新的文明基因。当青年党员在古籍修复实验室讨论“工匠精神与科研诚信”,当思政教师在书院庭院开设“移动的马克思主义”讲堂,岳麓檐下的那方“实事求是”的金匾,便完成了它最伟大的使命——不是作为历史的纪念碑,而是成为未来的播种机。

(文/谢韶光 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省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学员)

责编:杨雨晴

一审:杨雨晴

二审:杨熙明

三审:唐志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