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2-24 10:37:15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与父母保持距离,许多话不愿意对父母说,而是转而向朋辈倾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如何利用“朋辈效应”助力带娃?看看沅江市教育人这样解读——
本期联合出品:沅江市教育局
主持单位:沅江市教育局基教股
主持人:胡文彬 范彦 周丽丽
【名师来支招】
慎重择友,成就更好的自己
刘娅萍:沅江市芙蓉学校一航心理工作室室长,高级心理讲师,沅江市兼职心理教研员,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刘老师,六年级有两个女生出了一点状况,麻烦您帮忙做一做心理辅导!”接到安全副校长的电话,我立马赶到心理咨询室。两名女生等候在此,手臂上伤痕明显。
经过交谈,我了解到,这两名女生境遇相似,学习压力大或与家人产生矛盾时,两人总是相互倾诉,交流自己处理情绪的方法,比如用利器划伤手臂获得发泄的快感……
这样的“交友”,不仅给学生自己带来了危险,也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到底如何选择朋友,我认为以下选择标准可供参考:
品德良好。品德良好的朋友会遵守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他们不会教唆不良行为。一个诚实守信的朋友会在作业和考试中保持诚实,也会影响身边的朋友做到这一点。
兴趣相投。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让朋友之间的相处更加愉快和充实。比如喜欢阅读的朋友可以互相分享书籍,交流读书心得;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积极向上。积极向上的朋友充满正能量,他们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会受到他们积极态度的感染。前面案例中的两名女生如果能交到积极向上的朋友,被他们的热情和乐观所感染,或许就不会发生这种自残行为了。
当然,孩子不可能每次都能把眼睛擦得雪亮去进行区分,难免会交到不良朋友。一旦面对不良朋友,也可以这样应对:
坚定立场。如果朋友有不良行为,如吸烟、喝酒或者说脏话等,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被他们影响。要坚定地告诉对方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尽量劝导他们远离这样的不良行为。
寻求帮助。如果自己难以摆脱不良朋友的影响,可以向家长、老师或者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帮助。求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能力。求助的对象可以给予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帮助自己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
【共绘同心圆】
善用朋辈效应,巧引孩子择友
沅江市东方壹号学校 王青
学生子豪喜欢一个人玩,很少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同时,班里有几个特别活跃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小圈子”,他们关系很好,但也会因为过于调皮而给班级带来困扰。
我发现子豪对科学感兴趣,只是不太擅长表达自己。于是,我组织了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实验活动,鼓励所有同学参与进来,特意安排子豪和那几名性格活跃的学生一组。
活动中,每当看到子豪积极参与或者展现出对某个话题的热情时,我都会带领其他学生给予肯定,并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子豪渐渐地打开了心扉,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顺畅。那几位原本比较调皮的同学,在子豪的带领下也开始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子豪不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得到了改善。
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选择朋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兴趣点,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并利用这些差异性来促进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不同背景的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当发现孩子受到不良朋辈影响时,要用恰当的方式引导,而非强硬干涉。鼓励孩子与有良好品德、积极爱好和进取精神的同伴交往,助力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与朋辈效应的平衡
黄玮
女儿小萌读八年级时,进入了青春叛逆期。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很重视给予孩子陪伴和关怀,从小培养她良好的习惯。但这个学期,她的成绩由全年级第10名下滑到第120名。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受到朋辈效应的影响。有同学邀请小萌一起玩网络游戏,小萌为了与同学交上好友,追上同学在游戏中的高“段位”,经常晚上偷拿手机拼命闯关,导致睡眠不足,上课无精打采。
发现问题后,我几次来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她在校的上课情况和与同学相处的情况。在家人和老师的劝导下,小萌才逐渐摆脱对电子游戏的沉迷。
无独有偶,不久,我又被读高一的外甥子睿的班主任喊去学校谈话。子睿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这个班级,平常也懂事乖巧,这次却整晚没回寝室,公然违反校纪校规。他也是受朋辈效应影响,被初中同学喊去玩游戏。期间,有同学边玩游戏边抽烟、喝酒,他认为这种行为不对,但不好拒绝,觉得不跟他们一起玩是不给朋友面子。了解到问题后,我立马联系他远在深圳的父母,和老师一起进行劝导。子睿逐渐认识到不良朋友的影响,逐渐步入学习正轨。
在经历了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撞击情绪底线的时刻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家长,既要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又要引导孩子把握好朋辈效应中积极的一面。只有在家庭教育与朋辈效应的平衡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局长谈家教】
朋辈效应:教育中的隐形推手
沅江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淼
近年来,陆续有大学寝室成员集体考研上岸的新闻,昆明医科大学3宿舍12人全员考研“上岸”,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同寝室6人全员“上岸”,扬州大学4名室友通过“专转本”考试成为舍友后,又集体考研上岸。这背后,无不折射出朋辈效应对于青少年的重大影响。
小龚(化名)是我市一名13岁的中学生,入校时成绩优异,后面因朋友影响,出现早恋的苗头,言论消极并伴随自残行为,让家长担心不已。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介入教育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题团辅,引导家长尝试去理解这种“朋辈效应”——青春期的孩子渐渐远离师长,转向更加亲近同伴。
在这一阶段,孩子之所以表现出独立性和反叛性,是因为开始质疑家长的权威,并寻求自我认同。小龚父母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定让小龚与其他同龄伙伴接触,利用朋辈效应来帮助他成长。
利用周末实践作业的机会,小龚和父母一起参与了户外活动,小龚和朋友们一起探索自然、完成任务。老师利用排练校园剧《爱,从看见开始》的机会,鼓励小龚参与创作与表演,小龚通过这一方式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得到疗愈。
在家校合力下,孩子目前已经平稳进入初三学习。这个《朋辈效应助力带娃》的案例也被评为湖南省2024年度家校合作优秀教育案例。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朋辈效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择友观对其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责编:董以良
一审:董以良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