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冠霖 三湘都市报·网站 2025-02-16 15:45:45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2024年12月,常德安乡珊珀湖区域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2024年12月,800多只小天鹅在岳阳集成麋鹿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家”;2025年1月,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来自西伯利亚的小天鹅连续五年“打卡”,数量从1000多只增加到3000多只……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湖南作为它们的“冬季度假胜地”。从“稀客”到“常客”,它们纷纷“赴湘游”,见证着湖南作为越冬水鸟乐园的日益崭新面貌。
2月16日,记者从湖南省林业局获悉,湖南日前已完成2024—2025年全省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今年湖南省的越冬水鸟数量再次实现增长,达到了46.52万只。水鸟种类繁多,涵盖了7目12科77种,数量较去年略有上升。
2024年12月1日,一群白琵鹭在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南县舵杆洲湿地休憩。宋梅 摄
【数据】
洞庭湖区水鸟记录,数量高达45.62万只
洞庭湖区,这片被誉为“长江之肾”的广袤水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越冬水鸟的首选之地。据统计,洞庭湖区共记录水鸟7目12科71种,数量高达45.62万只,占据了监测总数的绝大多数。浩渺的洞庭湖,碧波荡漾,水草丰美,为水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环境。成群结队的小天鹅、灰鹤、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这里或悠然游弋,或振翅高飞。
“洞庭湖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空间。我们看到这些候鸟不仅是来过冬的客人,它们更是湖南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见证者。”湖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省内其他监测区域也不甘示弱,记录到了0.90万只水鸟。无论是湘江之畔,还是资水之滨,无论是沅江之尾,还是澧水之头,湖南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越冬水鸟的乐园。它们或栖息在静谧的湖泊中,或翱翔在辽阔的天空中,用它们的存在,诉说着湖南生态环境的优美与和谐。
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一群野鸭从空中飞过。望城区生态环境良好,有不少候鸟前来这里越冬。张京明 摄
【亮点】
4.23万只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湖南过冬
本次全省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覆盖了湖南省14个市州、85个县(市、区),监测网络之广、力度之大,堪称一次全面而细致的“生态大体检”。23个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88个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齐心协力,全省各级湿地公园更是实现了全覆盖。共设置了111个监测样区、264处监测点,确保每一片水域都不被遗漏。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监测还记录到了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5种,累计数量达到了4.23万只。
这些珍贵的鸟类,不仅为湖南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更彰显了湖南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这些曾经难得一见的珍稀鸟类,如今在湖南的湿地中频频现身,成为湖南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注脚。
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水鸟27.26万只,占本次记录水鸟总数的58.6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就有2.57万只。这些保护区不仅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也成了人们观赏水鸟、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除了自然保护区外,全省的湿地公园也成了越冬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共监测到水鸟8.67万只,种类达到了6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水鸟就有11种,共计1735只。鼎城鸟儿洲、津市毛里湖、汉寿息风湖、南县天星洲等湿地公园,更是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水鸟前来栖息繁衍。春节期间,这些湿地公园更是成为市民和游客们观赏水鸟、感受自然之美的热门打卡地。
初冬新宁县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以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南迁的候鸟在此逗留、休憩。朱巨滨 摄
【趋势】
生态保护成果凸显,湖南已成候鸟“家园”
随着湖南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水鸟栖息地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将这片沃土作为它们的栖息地。湖南不再仅仅是候鸟的过渡地带,已经逐步转变为它们的“家园”。无论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还是其他珍稀物种,它们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愈发频繁。
为确保水鸟栖息环境的长期保护,湖南省已逐步建立起全省范围内的越冬水鸟监测体系。省林业局专门编制了《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工作方案》和《洞庭湖区域水鸟同步调查技术规程》,并组织开展了多轮培训。专家团队多次实地指导,确保监测工作高效开展。
湖南省各县(市、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抽调了近300人参与到这项重要工作中。常态化的水鸟监测为全省鸟类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提升鸟类栖息环境的保护水平奠定了基础。
责编:曾冠霖
一审:曾冠霖
二审:丁鹏志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网站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