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2-11 12:02:39
本报记者 谢峰 张丽 通讯员 胡旷世 仇译涓
“湘中明珠”娄底地处湖南省地理几何中心,是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据传,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在这里交相辉映,故而得名。下辖5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经开区,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445.88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城市等等。
近年来,娄底市卫健委紧扣时代脉搏,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打造城市医疗集团、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守护百姓健康筑牢根基。
2023年娄底市成功争取全省唯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2024年成功争取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连续10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评全省第二,健康湖南行动考核全省第三,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医疗管理等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
攻坚“国”字招牌,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本
“是你们一路的守护,让我一步步走向‘春天’,现在生活质量获得了很大提升,谢谢关怀和付出!”去年10月,新化县64岁的杨大爷因重症肺炎气管插管后脱机困难,在省城某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后转入娄底市中心医院。后续治疗中,因杨大叔感染重、痰液量较多、心衰、紧张焦虑等原因,导致脱机过程十分艰难。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的专家医护团队共同探讨其病情,综合会诊、不断调整优化治疗方案,还给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康复方案,杨大爷最终顺利回归社会和家庭。
杨大爷不是个案,娄底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底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娄底医院)自筹备建设以来,依托娄底市中心医院,已为众多患者提供了便捷精准且高效的医疗服务。
2024年年底,记者一行在广医一院娄底医院项目处转了一圈,发现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外墙装修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室内机电安装施工也在同步推进,各类管道、线路的铺设有条不紊,为医院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保障。
据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好地满足娄底人民的健康需求,娄底市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以“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为主线,胸外科、重症医学、泌尿外科、传染病、航空应急救援中心为核心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医一院娄底医院)。广医一院娄底医院项目总投资22.336亿元,建设床位1200张。该项目自2023年11月20日开工建设以来,5栋主体建筑已于2024年8月底全面实现封顶。目前正在开展室内外装修,同步推进医疗设备、信息化采购招标工作。
广医一院娄底医院于2023年7月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湖南省目前唯一获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该项目计划2025年底竣工交付使用。广医一院作为输出医院,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专家2023年全面进驻娄底市中心医院,并常态化开展“院士大查房”、门诊、手术指导、远程会诊等工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后将大幅提高区域医疗能力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据了解,为稳步高效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娄底市委、市政府上下协同高位推动,娄底还专门出台了《娄底市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清单》。为有序推动过渡期运营管理,娄底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将市中心医院E区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底医院的孵化区域,开展过渡期运营各项工作。
2024年10月14日,娄底市中心医院、广一医院娄底医院联合娄底市科学技术局,邀请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深圳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吴正治赴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黄志军共商设立湖南省芙蓉实验室分中心相关事宜,提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我们不只是简单再建一个综合医院,而是想打造并建设一个高水平科研和创新转化平台。”据广一医院娄底医院主要负责人介绍,娄底市中心医院、广一医院娄底医院将以此为契机,开展精准医学机制研究、原创性研究和新药开发,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精准预防和治疗措施,造福湘中百姓。
人才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强人才队伍储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领导和专家多次来娄实地指导工作,已先后派驻实力雄厚的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专家350人次常驻娄底。娄底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9项,填补娄底市多项技术空白。以“名医健娄”行动为契机,聘请钟南山院士等6位专家为首席专家,周宏灏院士、宁光院士及团队在娄底设立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学术带头人及技术骨干69人前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娄底医院引进985、211、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13名,申请400个编外人员计划用于招聘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
与此同时,在公立医院改革浪潮中,娄底市勇立潮头,精准把握政策风向,积极申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去年10 月 9 日,娄底成功入围 2024 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据了解,此项目预计总投资 11.86 亿元,资金来源多元,围绕 “三个聚焦”目标,精心实施 “1144” 工程,打造 “人民满意医院” 品牌,筑牢 “1 集团 + 6 医共体 + 10 专科联盟” 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提升临床诊疗、人才支撑、精益运营、智慧健康 “四大能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医保支付方式、集中带量采购、人事薪酬与考核评价制度 “四大” 改革,全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民众提供更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当下,娄底正对照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时间表、路线图,紧锣密鼓推进项目。娄底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项目实施指挥部,下设项目实施、综合保障、监督检查 3 个专班,构建常态化运作机制,定期调度、研究、通报,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早日惠及民众。
筑牢基层医疗,让城乡居民更有“医”靠
近年来,娄底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 5 个县市区全面铺开,以 “八大中心”为引擎,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冷水江市先行先试,构建“1 + 10 + 91”医共体架构{即由市人民医院牵头,横向联合市中医医院(娄底市第三人民医院),纵向联合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家村卫生室,组建“1+10+91”的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 ,实现 “五个一体化” 管理,县域内住院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人均住院日缩短,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推进,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改革范畴,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人才管理持续创新,“县管乡用”“乡聘村用” 模式落地,为基层医务人员拓宽职称晋升通道,激发他们扎根基层、服务民众的热情。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几个医生合力将我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了,哪一步都不能错,我一个大粗人,除了说谢谢,再也说不出其他话。”家住新化县的居民刘某说起前段时间突发心梗病情时仍心有余悸。
2024 年 10 月 29 日,刘某突发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家人速拨 120。救护车上,心电图显示他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医生迅速联系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谭志明。途中刘某心跳骤停,120 医生立刻胸外按压、3 次电除颤、3 次静推肾上腺素,一路按压至医院。到院后,医护紧急气管插管、多次电除颤与静推肾上腺素,刘某心律暂稳,但无自主呼吸,急需介入治疗。谭志明医生团队争分夺秒手术,仅 18 分钟就开通闭塞血管、植入支架,刘某被转至 ICU。10 天后出院,1 个月后复诊指标良好,无后遗症。
冷水江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充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技术团队,达成院前、院中和院后联动救治,为胸痛患者搭建起“救心高速路”,共同完成了一场“生命接力”。这是冷水江市城乡“心电一张网”的一个真实应用场景。
作为湖南省胸痛联盟先进单位,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启动“心电一张网”项目以来,积极构建“1+10+40”的“心电一张网”(即冷水江市人民医院与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家卫生室构成),通过运用“基层操作+上级诊断”模式,将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心电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打通基层健康服务“最后一百米”,从而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救治率。
冬天的阳光照得人温暖而明亮,在离冷水江市中心20分钟车程的禾青镇卫生院里,同样一片暖意洋洋。“阿姨,您今天还有哪里不舒服?” 冷水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秦绪雨正在耐心地和患者交流。
易阿姨是社学里村的居民,因腰痛3年,加重两天在村卫生室就诊,口服中成药效果不明显,乡村医生建议她到禾青镇卫生院接受中医康复治疗。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拔罐、艾灸、刮痧等治疗后,她疼痛明显缓解,心里特别高兴,也更加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易阿姨说: “以前都是往冷水江市中医医院跑,来回一趟也不方便,现在卫生院就能做康复治疗,离家近方便家人照顾,而且治疗的效果很好。”
在家门口能看好病,既是群众心之所向,也是医共体建设行之所往。根据冷水江市制定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当前,该市除正在组建的“1+10+91”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外,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按照职能参与医共体建设。医共体内将实行人员统一调配、药品统一采购、财务统一核算、业务统一管理,逐步实现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医保、绩效的“八统一”管理,推动县域医疗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们不仅要向省内先进学,我们更要向国内典型标杆学,向他们取经,再结合当地实情,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特色的医疗改革发展体系。”据冷水江市卫健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冷水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召集人的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建设推进机制,研究医共体重大事项。同时成立了市卫健局局长兼任党委书记的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党委,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医共体(市总医院)管理章程及转诊等制度,统一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冷水江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审方中心和中心药房建设,实行“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统一慢性病用药指导、统一中药饮片代煎配送”。医共体中心药房改革前,冷水江市各基层卫生院药品目录有287个品种。改革后增加到609个品种,牵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品种重合度由30%提高到85%。同时,通过在医共体牵头医院设立集中审方中心和中心药房,统筹成员单位药师队伍资源,全面促进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实现医共体整体药事服务的规范化、同质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据了解,目前娄底在市本级已成立城市医疗集团,各个县市区都在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全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全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程护航人民健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不断织牢织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下一步,娄底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工作目标,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特色,进一步深化健康娄底行动,全力绘就健康新画卷,将温暖与芬芳传递到每一个家庭。
责编:张丽
一审:洪学智
二审:张丽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