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

蒋集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08 11:47:27

文/蒋集政 图/李芬

日前偷闲离湘,自驾入滇。徜徉红河州,建水县又是停留最久的地方。

建水,古称步头,也叫巴甸,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南诏国在此筑“惠历”城,“惠历”汉语译为“建水”。元代以来,建水为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新中国成立后,建水、曲溪县属蒙自专区,1960年曲溪县并入建水县。

临安古城“镇东南”

车进建水县城迎晖路,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路中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正背面“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红底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原来已进入东林寺街迎晖路历史文化街区,街区以清代、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为主,以东林路、迎晖路为主要街巷进行扩展布局,紧邻古城东门朝阳楼。

建水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最早为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临安城南北西城楼曾毁于战火,康熙四年(1665年)复修,后再度毁损,再重修。唯有东门朝阳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仍巍然屹立。朝阳楼与北京天安门建筑风格如出一辙,有“小天安门”之称,正面悬挂“雄镇东南”匾额,背面为“飞霞流云”,“飞霞流云”以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狂草笔法书写,流畅而富有力量‌。

建水古城是我见过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核心区域约1.03平方公里,东城门朝阳楼也称迎晖门、‌南城门阜安门也称环翠楼、‌西城门清远门也称挹爽楼、‌北城门永贞门又称觐光楼保存完好。

建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仅寺庙就有“七寺八庙”之说。“七寺”包括指林寺、观音寺、白马寺、天王寺、普应寺、法华寺、白雀寺;“八庙”为文庙、武庙、诸葛庙、城隍庙、天君庙、土主庙、关帝庙、东岳庙。另说,文庙地位至高无上,不能列入“八庙”之中,而将马王庙列入“八庙”行列。

指林寺始建于宋代末期,位于临安路西段,又称临安寺,被誉为“临安首寺”,民间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的说法。明中期扩建,原有一殿一坊一阁二庑二塔,现仅存指殿和牌坊,大殿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年),是云南现存较早的元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牌坊建于清代,为两柱单楼歇山顶木牌坊,檐下悬“第一山”匾额。

建水古城还有清真寺,始建于元代皇庆年间(约1312—1313年),是云南建筑年代最早、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现存礼拜殿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0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接近正方形,屋顶为云南清代建筑中较多见的“假歇山”。

我们入住的小桂湖畔桂林街一家名为“尚院”的民宿旁,就有土主庙、玉皇阁、崇文塔。土主庙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现存两进院落,占地3200平方米,山门、正殿、后殿、四厢、六耳共39间。玉皇阁现存建筑为三进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历甲午年(1654年)重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正殿。崇文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清嘉庆四年(1799年)因暴雨被毁,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也称“白雀寺”塔。

朱家花园是建水古城规模最大的私家宅院,为清末乡绅朱渭卿三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也是朱家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朱恒泰”总商号。朱渭卿居然是湖南怀化人,清朝同治年间迁居建水老马坊村。朱家花园规模宏敞、构建精美、雕镂彩绘、金碧辉煌,总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落院10余个,大小天井42个,厅堂房舍214间,有“滇南大观园”之美誉。

朱家花园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不对称布局,主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池塘、前花园、一进、二进、三进院落和后花园,为建水地区典型的“五间六耳五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民居庭院并列联排组合的群体建筑,可分为铺面、内院、宅第、花厅、绣楼、宗祠、客厅、花园、池塘、戏台、亭阁、作坊、稻田、菜地、假山、枣园、竹林等。庭院中绿荫蔽日,井泉花草,花园里竹木花果,亭阁石山,建筑精美,布局得体,景观奇妙,是建水乃至红河州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异、富有滇南私家园林韵味的大型传统民居。

文献名邦“临半榜”

建水在元代就始建庙学,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依照曲阜孔庙风格规制建造,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114亩,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

建水文庙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宫殿式建设,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单体建筑,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建筑都保存较为完好。全国各地文庙中泮池都为半圆形,而建水文庙中的泮池为椭圆形,占地45亩,规模之大、造型之特别可谓全国之冠。

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所间又建洲学,“科名之盛甲于他郡”“家弦户诵,人文蔚起,彬彬乎于中州争衡”。清代建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大书院。建水在云南科举中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中榜者临安府占半数左右。明清两代,建水有文进士63人,武进士38人,文举人700人,武举人384人,为云南之冠,“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称誉由此而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就是最好的证明。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是滇南片区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94年)移至今址,占地6000平方米,以甬道为中轴线,房舍整齐对称,形成六进院落共100余间,一进院为仪门,二进院为龙门,三进院设有大堂和东西文场,四进院为二堂,五进院为内宅门,六进院为学政公署;厢房为平房,用木板隔成单人考试房,设考场20余个。在400多年岁月里,临安府属各州县和元江、开化、普洱的童生和生员,汇集于此比试锋芒,以期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建水古城内有一条翰林街,古称沙泥塘街,民国年间改称建新街,因“一街三进士,兄弟两翰林”,2005年更名为翰林街。

明万历年间,这条街上的佴祺考中进士上榜翰林,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明天启年间,这条街上的廖大亨、廖履亨兄弟同时考中进士,是建水最早的“兄弟进士”,廖大亨还被选为翰林,官至四川巡抚右佥都御史。清光绪年间,这条街上的钱正圜中进士后又成为翰林,钱正圜善书法,建水古城南门“环翠楼”、西门“挹爽楼”、北门“觐光楼”及“文献名邦”皆为其手迹。

翰林街不仅有“一街三进士”,还有“一门三将军”,曾任广东文昌知县的老举人佴诚中,三个儿子佴鸢、佴鸣冈和佴晓清都官至少将。佴鸢、佴鸣冈是民国时期的少将,佴晓清在抗战胜利后曾任军参谋长、副军长。

游览建水古城红井街时,不仅要发现“建水朱德旧居”,这是一座清末普通的三间六耳四合院民居建筑,是朱德云南陆军讲武堂建水籍同学曾师仲家。20世纪初,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背井离乡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与曾师仲建立深厚友谊。1913年朱德任蔡锷麾下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便住进这座小院,直到1915年离开建水,都住在这里。

走进这座被岁月沧桑浸染得已显苍苔斑驳的小院,看院内一棵枝繁叶茂的高大桂花树及幽幽翠竹,顿觉生机蓬勃,神清气爽。据说1962年6月朱德委员长重返建水时曾回到这里,没有惊动任何人,如同一位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归故里,坐在小院桂花树下与曾家后人们唠家常……

井泉清清映古城

建水凿井历史悠远,古井星罗棋布。传说掘于宋元时期的指林寺古井是建水最早出现的古井。明代洪武年间至清代初叶,随着大批屯军兵士和汉族移民的迁入,水井大量挖掘,据地方史籍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建水名井有十泉五井;雍正九年(1731年),名井达19泉14井。

建水古井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

龙井位于桂林街,俗称四眼井,又称新井,开凿于民国四年,体型独特呈田字形,井旁有楹联“龙泉涌注千家美,辰君护祐万民乐”。建水县城最大农贸易市场建于此,以此井定名为“龙井农贸市场”。

红井坐落于红井街,凿于明代初期,红井街因此井而名。传说从红井中汲出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微红色,故名。红井为建水“古八景”之一,曰“见水拖蓝”。相传古时井旁长有数株枝叶茂密的古树,绿荫遮其井口,井水面呈碧蓝色,到此汲水者不论身穿何色衣服,汲水时映入水中的倒影都呈碧蓝色,实为奇观。可惜此井在“大跃进”中被拆毁。

诸葛井坐落于正街北头西侧,为一甜水井,因原在古诸葛庙中而得名,此庙毁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兵变。现有一具打水用的铁架立于井上,锈迹斑斑,看来诸葛井已“退休”多年。

醴泉,亦称东井,坐落于东正路太史巷北侧,始建于元代初年,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醴泉重修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复修于康熙年间。《礼记·礼运》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醴泉”因此而名。

渊泉,又名小板井,坐落于西城外小节处,俗称“小节井”。《云南通志》载“井水甘洌,四时不绝”,民间流传“小节井前喝凉水,一点一滴凉心头”之说,被列为建水凉水井之首。炎热夏季,喝上一口小节井的水,清凉的感觉直透心田,令人心旷神怡。

溥博泉,坐落于西城外梨园街西头,水量充沛,《云南通志》载:“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称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大板井不仅足以满足全城日常用水,民间更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贯甲全滇”之说,有“滇南第一井”誉称。每当晨光初现,市民们便络绎不绝地前来取水,更有游客纷至沓来,争相品味这甘甜之水。

建水古井多为单眼井,除上述龙井为四眼井外,还有双眼井如双胞井、绞车井,三眼井如竹叶井、廉井。廉井旁有一株古树,四周几家餐馆在树下支起小桌招待食客,餐用的盆、桶、簸箕随意地丢在井台上,让廉井看起来像个公共后厨,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古井中井眼最多的为12眼井,名扇井,井眼如扇形排列而闻名遐迩,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扇井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暗喻中国风水阴阳理论,中国古代将星象划分属12星次,一纪划分12年,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可见扇井与中国古代历法纪年的关系。井水代表财富,12个井圈代表12属相,意指世人只有勤劳努力,才能得到自已的财富。

古桥悠悠耀滇南

建水不仅古井多,古桥亦多。从建水县城至团山古村,短短10余公里距离,沿途泸江之上就有双龙桥、乡会桥、汤伍桥、见龙桥、团山桥等5座古桥。

双龙桥位于建水城西泸江与塌冲河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两河在此交汇形如双龙,故名双龙桥。双龙桥原为三孔桥,后因河水泛滥,塌冲河决堤后改道汇入泸江,河面因此变宽,原建的三拱石桥只能延伸至河中,形如断桥。清道光年间当地续建十四孔桥,与原桥相连,故称“十七孔桥”,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与建水文庙、古城朝阳门和米轨小火车并称为建水旅游“四大件”。

古桥上最抢眼的当数桥中飞檐翘角的阁楼,雄浑大气,桥两端原各有一座两层八角攒尖桥亭,如今仅存一座。站在河边远远望去,全长148米的双龙桥横亘于河面上,一个个桥洞与水中倒影汇聚成圆,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列入中国造桥史册。1965年,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来此考察双龙桥,后在《仪态万千的我国古代桥梁》一书中,将双龙桥列入全国最著名的十余座古桥代表之中。

乡会桥是建水古桥中唯一的廊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因位于当时建水人参加乡试的必经之路,故名乡会桥。桥廊内道光元年的《重修乡会桥碑记》记载,乡会桥最先为石桥,后改为木桥,最后改为石拱桥。桥廊分两层,下层供人通过,可避雨淋日晒,二楼可供观景和居住。光滑石板路通向桥廊,桥廊以条石为基,上砌砖墙,侧面看乡会桥,宛若一座横跨河上的横向重檐硬山楼阁,阁名为“文星阁”。

距离乡会桥仅200米左右便是汤伍桥,为五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毫无雕饰的简单桥身,矮及脚踝的斑驳桥栏,简洁的桥身配合分水尖的桥墩,经受了一次次大水冲击,承载着岁月沧桑,直到今天,仍然是汤伍村民的重要通道。站在桥上,两岸的稻田水光粼粼,不远处村落里传来人声狗吠,桥旁的县道偶有汽车经过,传统与现代就此相连。

沿县道前行几分钟,又是一座石拱桥——见龙桥,为三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时期重建。据说最初名叫永安桥,后来取见龙在田之意,易名见龙桥。相比乡会桥,它更为简洁,相比汤伍桥,它更具美感。桥头有大树,树荫遮天蔽日。桥身中间有砖石砌成的简单桥亭,可以遮风挡雨。桥亭内有供奉桥神的供台,上面雕刻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见。

团山村是建水米轨小火车的最后一站,团山桥就隐于车站旁的树丛之中。团山桥旁边是新修的泥青公路,人来车往,早已不需要再从团山桥通行。桥旁的团山车站既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既有法式风格,又有中式元素,飞檐翘角,相映成趣。团山桥一侧坡道紧挨着火车路轨,象征现代文明的铁轨与象征古老传统的石桥平行,共同记录着团山村的历史与荣光。

团山民居名遐迩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家族聚居村落,以张姓为主,始祖张福原居于江西侥州府鄱阳县许义寨,明朝洪武年间因贸易经商来到临安,后见团山“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与全境”,遂定居团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

在600多年的岁月里,张氏家族以“百忍”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培育后代的准则,由于家风良好,好学上进,历史上出过千总、都司、营管带、将军、贡生、太学生、州学秀才、州学、乡饮宾、乡饮介宾等20人。新中国成立后,又走出教育厅长、教授、音乐家、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等高层次人才。

团山村历史上是彝族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张氏后裔将这“藏金埋银之地”变成现实。清光绪年间,一批团山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挣得钱财,便回乡建盖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辉耀门庭。团山村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90—1406年),现有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古建筑7处,包括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占地约1.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

“将军第”是团山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将军第”占地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

张家花园是团山民居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亦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房主张国义、张国明早年赶马为生,后在个旧开矿经商成为巨富,先建三进宅院和花园祠堂,随后修建花园假山、院墙,最后建一进院落,总占地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城堡式私家园林,共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是建水仅次于朱家花园的又一大型民居。花园左侧的吊脚楼曾是中共建水县委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人团”的活动地址。

团山民居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彝族的文化元素,既有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也有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这些建筑一律坐西朝东,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平面布局多为滇南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组合体。

团山民居建筑群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遍布于房屋的梁梁枋拱、门窗隔板、雀替栏楣、槛墙花砖、石缸柱础、束腰(须弥座)石雕等构件上,形式多样,图案繁多,雕刻精细,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团山古村因此被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确认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团山民居建筑群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建水古城街头巷尾,城镇乡村,到处都能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我们入住的“尚院”,就是无意中经过,被尚院的“文气”吸引而入住的——大门口一块招牌“欢迎下榻尚院/诗意栖居/心之所向”,大门两旁各有嵌匾,分别上书“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清风送雅”“看门前绿树/树前江雨/此地有古韵今香”。入住后果感“决策正确”……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黄婷婷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