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12-03 15:45:49
本期联合出品:道县教育局
主持单位:道县中小学心理健康彭琳娟名师工作室
主持人:周贤华 蒋正争 周冲先 蒋泽民
在我们身边,难免会遇到这种人,不管是什么观点,他总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习惯性地打断、插话、反驳,不管别人说什么,他总是以一句“不对”“不是这样的”开头。在心理学上,这类“杠精”被称为“反驳型人格”。
杠精是个什么精、杠精是怎样炼成的、如何优雅地回怼“杠精”……看心理老师是如何应对并一一化解的——
沉默的力量
道县第二中学 彭琳娟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讲台上,我却感觉不到温暖。因为学生奇烨,一个聪明却爱抬杠的孩子,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奇烨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与人抬杠,似乎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他的行为让我头疼,也让其他同学感到困扰。一天,我翻阅他的成绩单,发现他在数学和物理上成绩优异,但在语文和英语上却不尽如人意。
我意识到,奇烨的抬杠可能与他在某些科目上的挫败感有关。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采取一种新策略。当奇烨再次争辩时,我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选择了沉默,用眼神传递出我的耐心和期待。这种沉默让他感到意外,最终他的声音渐渐低沉,坐回了座位。
有一天,我与奇烨在校园里偶遇,我没有直接询问他抬杠的原因,而是邀请他一起坐下,静静地观察操场上的同学们。在这个轻松的环境中,奇烨开始主动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我耐心倾听,用点头和微笑给予他回应。
几次这样的交流后,我们之间建立了信任。奇烨开始敞开心扉,分享他的不安和对失败的恐惧。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为他安排了心理辅导,帮助他学习正面表达情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在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和自信。
通过这些努力,奇烨逐渐学会了更加理性和成熟地处理问题,他的抬杠行为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奇烨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学生的挑战行为,耐心、理解和适当的引导往往比直接的反驳更为有效。
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奇烨从一个爱抬杠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理性的青年。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师,有时候非语言的沟通比语言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沉默、肢体语言、积极的反馈和情感共鸣,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个体。
杠精是怎样练成的
永州工贸学校 杨婷婷
在孩子身上,杠精的行为可能表现为:
辩论小能手: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总能迅速找到话题进行辩论,即使话题本身并不需要辩论。
逻辑大师:他们可能会用一些看似逻辑严密,但实则牵强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专家:每当别人提出一个观点,他们总是以“但是”开头,提出反对意见。
情绪化反应:在争辩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化,比如大声说话、面红耳赤。
“我早就知道”:当别人提出一个新观点或信息时,他们可能会说“我早就知道”,即使他们之前并不知道。
“为什么”连发:他们可能会连续问“为什么”,即使这些问题并不有助于理解问题或解决问题。
“你不懂”:他们可能会说“你不懂”,即使对方可能比他们更了解某个话题。
“总是”和“从不”:他们可能会使用“总是”和“从不”这样的绝对词汇来描述事情,即使这些描述并不准确。
这些表现可能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但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可能只是在寻求关注或者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耐心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更合理和有效的沟通方式。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
倾听和理解:尝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获得关注。
建立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倾听和尊重他人。
教育同理心: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设定规则:明确家庭或学校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正面激励:当孩子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交往,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看见学生的真实需求
道县第一中学 蒋琴
新学期伊始,我被告知要特别关注一个名为小A的学生,她因喜欢抬杠而不被同学喜欢。
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在处理小A的情况时,采取了一系列专业的心理干预措施。首先,我通过同事们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对小A的行为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小A的抬杠行为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在与小A的交流中,我运用了共情和积极倾听的技巧,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我了解到小A的家庭背景和她在学校的困境,这些都可能是她行为问题的根源。我决定采取一种更为深入的方法,帮助她理解和改善自己的行为。
我聘任小A作我的小助手,这不仅让她感到被重视,也为她提供了一个正面的社交环境。通过这个职务,她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并逐渐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互动。我还允许她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与她一起体验抬杠的快乐,这有助于她释放压力,同时也让我更好地理解她的感受。
为了帮助小A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我带她进行了性格测试,并一起探讨了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这个过程增强了她的同理心,让她学会了感受他人的情绪,这对于改善她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小A的抬杠行为,虽然看似在制造问题,但实际上是在寻求关注和安全感。我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帮助她认识到这一点,并教会她更健康的应对策略。我引导她向外探索,而不是向内攻击自己,这有助于她避免出现心理危机。
小A的故事告诉我们,看见学生的真实需求是疗愈的开始。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