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11-01 15:34:51
宁乡市玉潭街道玉兴小学 刘畅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悟空传》
小时候看西游记百看不厌,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实在太过熟悉,里面的人物也是如数家珍。近期,我再读名著经典原作,又有新的思考。
看书的人,一般都会有主角意识,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也会联系当下,让故事走进现实生活。看《西游记》,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们都像孙猴子,不是孙悟空,也不是齐天大圣,而是孙猴子。
对生命,不妨大胆一点。每个人一生只有一张体验门票,我们可以去做大胆的“心猿”。因为如果当初没有石猴探水帘洞,美猴王求仙寻道拜师三星洞,孙悟空大闹天宫大战四方,又何来“斗战胜佛”?花果山的猴子也是猴子,但“心猿”只有一个,他聚天地灵气而成,代表着我们人类永不安分永不甘于寂寞的那颗心。他探寻溪流的源头,进入水帘洞是因为他特别强壮,有特殊的本领吗?当时他不过是一只普通的石猴,只是他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成为美猴王以后他决定到海外寻仙问道提升自己的本领,踏出这一步是他人生意义非凡也非常重要的一部,当时他已经是享受荣耀的“王”,他要舍弃的比当年多的多。这说明要完成自己现高阶段的跨越就要放下眼前的很多利益,也要有舍得当下敢于开拓未来的毅力。
成长,约束不可或缺。就算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又如何,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笑过,恨过,狂妄过,争取过,却从不曾后悔过!纵然是如来也压制不了他的“心猿”。但,紧箍咒可以,可以约束他的行为把握他的命门,让他死心塌地跟着唐僧取经,可以解决他意志无力的问题。孙悟空性格火暴,很容易冲动,并且不计后果,假如不对他进行一些约束,西行之路是绝对无法完成的。观音感化不了他,如来无法点化他,只有当他体验了在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后,他才彻底悟了。小时候看西游记对紧箍咒深恶痛绝,长大后才明白,正是紧箍咒才让悟空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计较的多,得到的就会少。从生到死的数十年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虚无缥缈,但却十分重要,除非一生是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只要真正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如影随形般缠绕着每一个人。西游记做出了回答,悟空求索一生得到的是斗战胜佛的果位。中国佛教的“佛”代表的是“觉”,觉悟。在这项利益众生的取经事业当中,他取到的是无字经书,得到的,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这就是成佛,不是驯化,而是顿悟。除了这个,什么也没有。我们人生下来两手空空,死去也不带走任何,除了这一生一世的体验,我们什么也没有。所以体验更好的人生经历,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就是我们生命的核心价值所在。
人生,需要找到正确的目标。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在师徒四人西行路上,悟空的性格越来越沉静,他的心越来越安定;从爱憎无比分明充满江湖戾气的石猴变成了一个除暴安良利益众生的英雄。悟空的产生代表着天地万物对自由的绝对向往,他的经历也说明了实现人生目标必须要有动心忍性的坚韧和不断的自我完善。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完美呈现了冯友兰先生总结的四个人生境界,那就是从无知懵懂的开始到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再到追求道德的完善最后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大彻大悟。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活的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几乎囊括了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类型,可能细节会有所不同,但类型都大致相同。人只有在经历磨难中才能不断成长,心智只有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才能更加坚定和明朗。也许每个人对西游记的理解都不同,它以极其荒诞又贴合人生轨迹的内容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让无数人在其中求真,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道教认为是教人修道的书,佛家认为是教人修佛的书,有人有了心中的西游续写西游,有人寻人生真谛,因为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座“灵山”。
我们的灵山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大胆书写自己酣畅淋漓的西游人生吧……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