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10-28 17:35:42
从“壶瓶山情结”到“耕读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在石门县2024年中小学骨干校(园)长论坛上的发言
石门县南北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唐海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南北镇中心学校唐海亮。
作为石门县骨干校园长的一员,很荣幸在此刻,能以笔墨为犁,耕耘思绪,绘就教育新程的蓝图。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从“壶瓶山情结”到“耕读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我的山乡教育家梦想
我的教育之旅,是一条蜿蜒于乡间小径的深刻轨迹,其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与无尽的思索。面对农村,那片资源贫瘠却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土地,我目睹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如夜空中稀疏的星辰,难以照亮孩子们求知的眼眸。师资力量,似那风中摇曳的烛火,虽竭力燃烧,却难掩其微弱与孤独。而教育观念,则如同古老的石磨,缓缓转动,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然而,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我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拂面,它如同一股温暖的洋流,缓缓渗透进这片古老的土地,唤醒了沉睡的生机。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更是如同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璀璨夺目,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与希望。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为这片干涸的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立下宏愿,争做教育家型农村校长,以赤子之心,书写教育的华章。
二、我的“壶瓶山情结”探索
(一)厚植“壶瓶山情”
“壶瓶山情结”是我作为校长后首次提出的校园文化理念。其核心要义是情怀、奉献、传承。这一情结的提出,旨在凝聚人心,传承文化,为师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追求。
我们以山川为笔,以岁月为墨,通过宣传栏、文化墙、展板等多种形式展示“壶瓶山情结”的内涵和意义,书写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通过专栏展示优秀教师事迹,每月教工大会上具体表彰,强化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块展板都承载着故事。这样不仅让师生感受到这一情结的实质与力量,还有助于理解并认同这一文化理念。
我们还会举办以“壶瓶山情结”为主题的教师座谈会、学生班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让师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让这份情结如同种子般在心田生根发芽。
(二)用活“壶瓶山人”
“壶瓶山人”是我们拥有的财富。他们扎根青山之中,深耕杏坛,用无私的付出为山区孩子托举起成人成才的广阔天地。我深知,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首要任务便是妥善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在每年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我们会邀请优秀的老教师分享宝贵经验,并推行师徒结对制度,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点亮明灯。学校对教师的退休仪式,也始终秉持着无比崇敬与珍视的态度,邀请老教师发表感言,表彰他们的贡献,激发年轻教师的敬业精神。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邀请即将退休的资深教师与青春洋溢的学生们携手并肩,共同植下一棵棵蕴含深意的树木。这些树木是“桃李满天下”的生动象征,寓意着老教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参天大树般根深叶茂,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之路。
(三)答好“壶瓶山题”
作为农村校长,我要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学校的发展,这便是我要答好的“壶瓶山题”。
学校依托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独特优势,完成了市级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研究》。2020年,课题主持人舒兆恩校长与郑家武校长提议升级课题,并热情地询问我是否有意愿参与这一新的征程,年轻气盛、满怀激情的我,几乎未加犹豫,便欣然应允,投身于这一充满挑战的课题升级工作之中。凭借市级课题的经验及校长们的指导,历经三年努力,我们成功完成了省级规划课题《山区中小学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实践,让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环保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和重实践性都有了很深的体会。“小团体合作教学”的形式,培养了老师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拓展了各自的知识面,实现了从“强”到“精”的转变。
三、我的“耕读文化”思考
(一)“耕读”可行
“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农耕文明与书香传承的双重韵味。在今日农村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我们匠心独运,将这份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教育的血脉之中,创新性地实践着“耕读文化”的复兴之路。
在探索实践中,我们尤为珍视并充分利用南北镇这一方水土的独特魅力。南北镇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这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儿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红薯和马铃薯。经济作物则以烤烟、高山返季蔬菜和茶叶为主。
这里,自然景观如诗如画,层峦叠嶂间藏着无数奥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这些都将成为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的灵动元素。
(二) “耕读”能行
在“耕”的维度上,我计划构建一套系统而丰富的农业劳动实践体系。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踏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业劳动的全过程。从劳动工具的选取与使用,到种子的细心播种与科学管理,再到农作物的精心采摘与初步加工,每一步都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的农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勤劳品质以及尊重自然、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在“读”的维度上,我们则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耕”相关的阅读活动。耕种后的作文评选,旨在引导学生将劳动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节气歌传唱与诗词创作活动,则让学生在吟咏唱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我们还将举办农耕运动会、师生读书演讲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通过“耕”与“读”的深度融合与实践,我们将为农村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自然、劳动与文化的桥梁,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阅读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耕读”真行
我们有理由坚信,“耕读”文化将在农村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价值。
我满怀期待地预见到:
教学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随着“耕读文化”的深入实施,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他们在田间地头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学习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体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得教学更加高效。
其次,师生双方都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实践中,教师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耕读文化”活动不仅让他们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更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为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弘扬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与传承意义深远。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我坚信,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当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之时,“耕读文化”的芬芳将弥漫在农村教育的天地之间,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谢谢大家!
责编:彭静
一审:彭静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