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龚家湾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25 17:45:11


作者|柴泽卷 余斌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龚家湾,是镶嵌在千里沅水上的一粒饰扣,佩环玲珑,幽光闪烁。龚家湾三面靠山,一面临江。村庄掩映在苍山翠绿中,薄雾轻漫,烟雨迷蒙。暮春时节,村口连片的油菜芳菲落尽,果夹密密匝匝,葱葱郁郁。村前小溪与沅江相连,径流绕廓,颇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韵味。

龚家湾古建筑群,现存古宅有十二栋,集中在中心位置,一律坐北朝南,都是白墙青瓦的砖木结构。烽火墙高耸壁立,顶着一溜小青瓦,两头尖翘,形如游龙,状似飞燕。墙面斑斑驳驳,浸渍漫漶,依稀可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底标语。街面青石板铺成,细腻光滑,有些已经开裂,陈泥塞缝,像道道皱纹,显示出不俗的年份。水渠明暗潜行,形成了一张灵动的水网。渠水主要来自村边的堰坝,水量充沛,清澈透明。水圳上盖了几处石板蹋步,方便洗浣,是顽童戏水的好地方。水雾氤氲的清晨,波光粼粼的白昼,涓涓不息的静夜,一村的精气神都在这里散发、奔涌。仲夏之夜,三三两两的妇女们在圳边浣洗衣物,更有一派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情画意。

宅院大多人去楼空,有的虚掩,有的紧锁,有的钉上木条。我试着推开一扇木门,门用椆木制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刀斧难入。院内有长方形小坪场,细錾过的大理石地面,石缝间长出了狗尾巴草、青蒿等杂草。院子主体为木质建筑,前后五进,中间夹天井,两边以厢房连结,旁边还有柴房、仓房、灶房、小戏楼等。梁枋雕龙刻凤,龙飞凤舞,呼之欲出。窗户上均匀地点缀菊花、牡丹花木雕,屏壁上雕着梅兰竹菊”“棋琴书画”“虫鸟鱼虾”“蝠鹿走兽等图案,栩栩如生,妙趣横生。阁楼朝内开门,背面只有一扇窗户,颇有寓意。男子住所叫寒窗,寓意凿壁偷光,发奋读书。女子所居叫绣窗,令人联想到小轩窗,正梳妆的闺房秘事。而宅院的主人一定是宽袍大袖、手执龙头杖的豪绅,家里一定有位低眉颔首、夫唱妇随又勤俭持家的美艳娇妻,还有一位一袭青衫独对孤灯、手持黄经的读书郎。

猛抬头,看见一张银色的蜘蛛网在顶梁下伸展,一只黑色的蜘蛛正在网中来回逡巡。透过蛛网,几处疏漏的瓦片泄漏出缕缕白光,把一屋幽暗照亮,腐朽木柱、发霉的壁板、湿滑的地面一齐涌入眼帘,让人不由想起曹雪芹陋室当空,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词句,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去两不知

在雨巷里独行,举目抬头之间看见门头上赫然写着武陵世家”“渤海家声的堂号。

堂号是用来认宗归祖、分辨亲疏、光耀门楣、训诫后人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祖先的声望、功德和殷殷嘱托,寄予子孙秉承先祖遗风,振奋余烈。堂号始于两晋,首创者是东晋名将谢玄。《晋书·谢安传》记载,太傅谢安极重家教,经常拷问子弟学业道德,一次问诸子子弟亦何豫人事?侄子谢玄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庭阶耳淝水之战使谢玄名动朝野,声名远播,有感于家教重要,于是在门庭上大书玉树堂,从此成为世代风尚。到了清代,朝廷明文规定只有考中秀才并位列十甲才有资格立堂号,于是堂号又多了一层官方色彩。

龚氏堂号用武陵渤海,取自先祖龚遂、龚原两位先贤。龚遂是西汉官员,山阳郡平阳县人(今山东邹城),侍奉昌邑王刘贺时力谏其骄奢淫逸,甚至鞭责近侫,以遁吏著称,放任渤海太守,颇有政绩。班固在《汉书》中评价他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龚原是宋仁宗嘉袥八年进士,宋代大儒,字深之,号武陵,参与了王安石变法,有《易传》《春秋解》《论语孟子解》等著作传世。以他们的郡望、字号立堂号,人品贵重,家学渊远,名声响亮。

堂号契合了家国一体的治国理念,朝廷乐见其成,宗族郑重其事,民众趋之若鹜。修谱祭祀必申明堂号,开店立铺必悬挂堂号,交朋结友必自报堂号。堂号已成为一个家族的脸面,一个人的身份等级,主人挖空心思来表达宣扬。把堂号写在大门上,必用正楷字,笔画平直,形体匀称,端庄大方。写在厅堂上,多用隶书、行书,或古典优雅,或飘逸洒脱。遇上喜庆日子,把题有堂号的红灯笼挂出门外,火红红的一排。贫苦百姓也要把堂号刻在桌椅板凳上、犁耙农具上等。

龚氏祠堂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不让浊水入渤海,下联是岂容武陵出莠才。祠堂毁于上个世纪60年代,过去了六十多年,这副对联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可见龚氏先祖的文化教育已深入骨髓。公元1425年,龚家湾出现了一件文化盛事。《龚氏族谱》记载,村里一个名叫子瞻的乡绅以武陵八景为题举办诗词大赛,经过筛选有十六首诗入围,并请当朝进士黄晹撰写了《武陵八景序》。有一首题为《古寺晓钟》的诗是这样写的:晓启曙光透碧岑,鸣钟处处递传音。马头催起日将上,龙眼惊开露尚侵。响逼书斋残月落,声摇笔架疏星沉。晨鸡唱罢僧停杵,余音悠扬只树林。

好静美的一幅山水图画,好幽然的一处世外桃源。经笔墨点化,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灵动起来,优雅起来,把村庄装点得星光闪闪,把人心映照得神采奕奕。

以文化开篇,注定不同凡响。到了清康熙1675年,村庄开始整体规划,二十九户人家同时建房,二十九幢宅院拔地而起,那是多大的气魄,多大的财力,多大的荣耀。这时村里又传出富有四县钱粮,文有秀才五十的美名。这一兴盛局面持续到清末民初,跨越明清两朝,前后五百多年。

高墙围囿起来的幽暗淹抑巷道,细雨绵绸,黏黏糊糊。拐过墙角进入一条弧形巷道,只见两面高墙紧夹起一条弧形的深壑,再走十来米,就被一面横墙挡住了去路,回头一看,退路又隐没在弧线之外,咫尺之间,竟然凉风阵阵。

我退出来朝另外一条巷子走去。这是一条横路,有一段残壁,只见墙内木房门口有两只木盆和一堆待洗的衣物,屋里有电视声。于是大起胆子绕到屋后,又被一面高墙截住了去路,不禁纳闷村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断头路呢。这时我才想起朋友说过村庄是按八卦图形设计,巷道是设计的灵魂,极尽精巧,可谓纳阴晴圆缺之变幻,惑贼眉鼠眼之贼光,挫鸡鸣狗盗之盗心。核心理念是直角转弯,借光遮光,内外无差别,前后难照映。据说山民赶集走了一辈子,到了这里还得结伴而行。

据说当年的这种设计唯一目的是自卫。在那个年代乡村的安危要靠自己。有钱的大户豢养家丁,高筑墙,设暗哨,把宅院建得像城堡似的。小户人家也要织篱笆,筑土墙,养恶狗,这样才睡得踏实。龚家湾的巷道构造无疑是战备工事,只要敌人敢来,必然是自投罗网,瓮中捉鳖。

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场红色保卫战就检验了龚家湾先祖的智慧。那时辰溪土匪多,又不经打,解放军一来就遁入背后的茫茫大山,这里成了剿匪的前沿阵地。时任二区区长王怀珠是个年轻的老革命,河北涞源人,二十岁出头,参加过包括辽沈、淮海等多场解放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区公所从修溪集镇迁到龚家湾,凭借高墙深巷,从而腾出更多人手开展群众工作。

195035日,匪首得知驻二区139师担架连外出剿匪的消息后,带着千余土匪前来攻打,叫嚣打下龚家湾,辰溪吃早饭。当时区公所只有十一人,多数为文职干部。天刚麻麻亮,外出筹粮的干部发现了土匪,迅速跑回区公所报告。得知匪情后,王怀珠果断关上大门,利用巷道作垒、高墙点射、坚守待援的战术指挥战斗。土匪进村后,看到错综复杂的巷道、高不可攀的烽火墙立刻蒙了,感觉中了圈套,只好贴着墙根缓缓挪移,进一步,退三步,把匪首气得直跺脚。

土匪的进攻像赶鸭子似的,推推搡搡,骂骂咧咧,踌躇不前。王怀珠倒像交响乐的指挥,土匪进攻就一阵猛打,土匪贴墙前进就甩手榴弹,土匪撤退就停下来喝水。只听见满巷子的惊叫声、骂娘声,还有几百个土匪坐在田埂上打嘴炮。战斗从早上八点打到下午四点,土匪发起了二十多轮进攻,接近大门时被火速赶来的援军从山顶发射三发炮弹吓得夺路而逃。

时光苍白了岁月。区公所的墙壁、大门、墙头上的弹孔、炮眼黝黑翻裂,似乎还冒着硝烟,静默地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历史。如今的这里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正在区公所参观,一位约莫70岁的老人从巷道走来,迈着方步,昂首挺胸,嘴里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下子把大家逗乐了。他说:保卫战也有村里的功劳。听他这么一说,我们立即来了兴致,连忙请他说道说道。他说功劳有两个:一是打仗那天村民把大门关得死死的,土匪进不了屋,只得在巷子里挨枪子,因而进攻畏手畏脚。二是有村规曰:偷盗抢劫是大罪,引狼入室是大罪,轻则除族,重则处死。有个本村的土匪虽然参加了攻打,但不敢把村里的地形图告诉匪首,导致土匪人多却使不上劲。

老人的介绍顿时让保卫战的故事丰满鲜活起来。看他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不禁会心一笑:有故事,乡村就不会寂寞。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